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2016-05-14刘鑫
刘鑫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生语言水平的掌握程度,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人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必要工具。因此,语言的教学对于祖国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差得多,尤其对抽象事物的思考。但是小学生对于形象话语比较敏感,因此,老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特点意义重大。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1.具有规范性。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肩负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重任。老师的言辞、行动都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典范。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向同学们展示了作为一个教师该有的专业素质。所以,作为老师要做好榜样的工作,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规范语言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述。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还处在学习阶段,因此对于新鲜的语言都会产生好奇感。并且小学生对语言的模仿能力较强,在无法分辨语言好坏的情况下,就会全盘接受。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语言的好坏会直接导致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所以,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普通话资格证以及有专业的教师素养,并且要规范老师在发音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由于年纪比较大,受到了先前教育的影响,习惯参杂地方方言教学,这就导致学生以后的发音也会出现问题。这些教师通常是在读音上出现问题,比如,把“老师”念成“老思”,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故意”说成“得为”等等错误地表达,因此必须采用普通话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成长,解决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而耽误学习的状况。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点:规范和明确。语言的规范主要指的是语音的标准、词汇的准确、语法的正确及思维的合乎逻辑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一个启蒙教育,教师能够准确清晰、规范的讲普通话,正确应用词汇,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师语言必须做到规范准确。同时,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而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文中要表达的含义,进而将其简练的表述给学生,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由于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小学生群体,教学口语应该更加能够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学口语应该尽可能的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多采用活泼的表述方式,言语中更多的包含形象词汇,其应该更通俗,甚至应该有意识的使教学口语带有一定的童趣,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3.可接纳性。
为了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教学安排,并且完全理解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具体的表达手法来看,教师应该多使用小学生所熟悉的手段及方法,多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表达形式。例如,根据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特征,教师教学的口语表达除了要注意语法的简单浅显、词语易于理解、表达有趣活泼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则要侧重使用更加严谨的口语表达。
4.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现他们的认知过程,还能体现他们协调心理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恰到好处的场所和时机下,着眼于巧妙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指引学生,使教学充满张力和感染力。让课堂充满笑声,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慧,领悟事物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投机取巧”,称宋词为宋代的流行歌曲,拉近宋词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欢笑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到知识。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将无聊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感知到语文教学语言的美。
5.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所以对于很多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渗透情感,以期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实质上,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所以教学语言也应当融入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小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小学生的感情能够跟着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通过不断消化和吸收,渐渐掺入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散发出文章中作者传达的情感情绪,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