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6-05-14苏艳丽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角色姿态教师

苏艳丽

【摘 要】新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们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角色,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姿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为教师这一称谓的职责做了基本的阐释,但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理和心理都很不成熟的学生,而且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对小学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学生学习体验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大量的事实表明,传统的教师理念着重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在学生中的权威性。但这些理念忽视了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体现,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独特体验以及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生存的基本能力,而非灌输一些教条式的知识。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应该着重培养能力,强调在师生共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教师也能从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的目的。

1. 创境入情。将学生的情绪充分地带动起来,在教学之初就使学生充满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大胆的实践,将课堂真正地讲活,讲新,讲奇。同时关注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和勇敢发言的勇气。

2. 积极参与。教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来,不能只是一味旁观,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彼此加强了解,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情,以便更好地采取适宜的教学措施。

3. 多加鼓励。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当老师对他们的行为或语言提出表扬的时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积极性。也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他们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4. 充分尊重。教师在参与学生活动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命令或威胁式的交流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交流方式,将自己说话的语气变成商量的口气,或者改为“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好呢?”充分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既在无形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让学生更加尊重老师,乐于参与到老师组织的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一理念正好符合课标中的要求。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不再是老一辈人所说的“孩子王”。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从抽象的教育现象抽离出教育问题的本领,对这一教育问题进行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将这些教育研究成果再度运用到实际教育过程中,最后到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首先,发现问题。例如,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吾吾,从表面上看是性格内向不爱表达,但教师要善于从其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表层问题上找到其性格内向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家庭原因,也可能是其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还要善于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再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和理论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真正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深入探讨。最后,得到了研究的结论要学会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如果这一理论的研究结论是有效的,肯定会对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轮课题的研究。实践表明,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可供探索的东西,才会在这种不断的研究和成功中收获不断进取的动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地完成从一个普通的教育者到一名“教育家”的转变。同时,这一过程不断激发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热情,不断培养了对教育事业的创新力。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事业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和活力,那么,他的教育生命就会像死水一样,无法延续。

三、教师是教育的反思者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也有人说:“优秀教师=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这里的反思不仅仅是课堂反思,还包括在平时教育过程中的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肯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使其教育思想观念剔除糟粕、总结精华。同时还应多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正教育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和学生及其家长有效沟通,检验教育结果,为教育反思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逐渐培养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将教育实例理论化,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掌握者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的人才,而信息化的人才又有赖于信息化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传统的教材是以纸质文字为依托的,而现代的教育要求将影像和音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热情,同时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

五、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教师是园丁,是蜡烛,是蜜蜂。这无不是在强调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教师要乐于奉献,时刻守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面对很多外界的压力、诱惑、威胁,他们会感到无助、迷茫、不知所措。教师要学会带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区,帮助他们走向生命的绿洲。但作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健全的人,是一个本真的教师,是一个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师。不难想象一个三观不正的教师会教育出一个怎样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有着扮演性的角色。这个角色可能是妈妈,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个严厉的父亲,但不管怎样,这样的角色扮演都是建立在你是一个“健全的老师”的基础之上的。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们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或威严厉辞,但所有的教育手段只为学生的行为不偏离正常轨道,健康的成长。最后,教师最好是个有着“独特芬芳”的“花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就像奇异的花香一样,既有感染力又不失个性。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它同时也标志着教师在个体教育和教学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层次,成为了众多教师中的佼佼者。学生的心灵就像是易碎的水晶,我们教师只有小心呵护,才能让其不致碎裂,永保清灵。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角色,转变姿态,敢于面对挑战,不怕教育之路的艰辛,只要心中装着“祖国的花朵”,我们终会让“花苞”盛开。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角色姿态教师
最美教师
攀爬的姿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