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6-05-14郭巍宋英杰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郭巍 宋英杰

摘 要: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无论是从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问题考虑,都要求京津冀地区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金融支持基础雄厚的特点,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向产业链条下游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个京津冀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改造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建材、有色冶金、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094-02

1 京津冀重化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京津冀地区的工业结构现状,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将重化工业分为:

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电力、热力、燃气的生产和供应),冶金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的采选冶及加工、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及加工),装备制造工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化学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等),建材工业(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等)。

1.1 能源工业

京津冀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三大区域能源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京津冀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8%增长为2014年的14%。

1.2 冶金工业

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自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冶金工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铁矿石的开采量、粗钢的生产量连续数年居 31个省份首位。京津冀与长三角冶金工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1.3 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在扩大。

装备制造工业产值比重在全部重化工业中较大,是重化工业中竞争比较激烈的部门,长三角地区占了全国同业产值的1/3强,珠三角地区占了1/5强。

而京津冀在全国的份额在缩小,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扩大。

京津冀化学工业缺乏比较优势,与长三角的差距在扩大。

京津冀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化学工业生产总值份额均有所下降。

1.4 建材工业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在扩大。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物资源,且拥有京津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京津冀的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差距不小。

2 京津冀重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2.1 从专业化程度看——京津冀三地已基本形成产业分 工的大致轮廓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区位商来衡量某一个区域某个行业在更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某个行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专业化程度。为了计算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其工业行业在全国工业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本文重点对各工业行业的2014年工业总产值指标进行区位商的计算,并以此来分析京津冀地区及各城市的优势工业行业。

从全国层面看,京津冀都市圈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为2.88 。都市圈各城市除北京市以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的行业(区位商>2),基本是以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与采掘业有关的加工工业 (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及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性工业行业。

从京津冀内部来看,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在优势工业行业的选择和发展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工的大概轮廓。北京以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为主,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天津在加工制造业及一些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业行业方面有优势,如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而河北的城市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2.2 从产业相似系数看——京津冀三地制造业结构呈现 差异化趋势

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构建的产业专业化指数,测度和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结构差异,发现三地的制造业结构呈现出差别化的趋势。本文选择结构相似系数比较地区之间的制造业结构差异程度,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xin和xjn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 j各行业n在本区域所有行业中所占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s取值介于0和1之间,s越大,说明区域i和区域j的同构程度越高。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一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换句话说,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趋同问题严重,而是基本趋势是差异化(即趋异性)。二是从相似系数的平均值看,2000~2014呈现“S”形变化,即下降—上升—下降,这种变化大体上与经济增长周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吻合。三是京津冀三地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自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优势基础之上的,三地之间的制造业,不仅不存在恶性竞争,部分行业还存在着密切关联,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广阔的前景。四是产业趋同问题不严重或不存在并不意味着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产业间的密切关联并不代表区域间必然地协同发展。特别是在京津之间,产业结构存在一定趋同性。因此,需要消除阻碍区域产业合作的体制政策障碍,在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京津冀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升级目标。

2.3 从产业集聚度看——产业集中已成趋势且河北产业 平均集中率明显上升

地区产业集中率的变化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首先,我们使用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标从区域层面对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公式如下:

式中,k为产业数量,Eik为i 地区k产业的工业总产值,Vki为i地区k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部区域生产总值的份额,Vi为i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重化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2000~2014年,河北省重化工业产业平均集中率在历经下降之后又开始回升。而与此相反,北京和天津在同期历经了一次提升之后又缓慢回落。

其次,我们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进一步从重化工业的行业层面来分析产业集聚的动态变化情况。HHI原本是用来测算一个行业中各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份额变化情况的,描述的是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我们借鉴 HHI的思路,将京津冀地区看作一个市场,而将京、津、冀各省(直辖市)看作市场上的不同竞争主体,从而可以核算出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各行业的HHI值。在所选取的20个行业中,HHI的总体趋势处于上升的有11个行业,HHI值基本持平且2010年之后处于上升趋势的行业有5个,HHI值下降的有4个行业。这说明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的增强,产业集中的趋势是主流。在一定的区域内,产业应是向特定一个或几个区域集中,以便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因而产业的集中度上升。

2.4 从各行业市场份额来看——重化工业正向优势产业 区域集聚

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工业技术的革新、资源储量的更新等都会导致产业优势发生变化,产业集聚会带来相关行业的产业转移。在此,我们对 2000年、2004年及2010年京津冀重化工业各行业市场份额最高的省(市)变化情况进行统计,以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的内部空间转移。

我们总体可以看出京津冀重化工业优势产业正在做大做强,空间上向优势产业所在区域聚集,具体如下

能源工业在空间上表现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向天津集中。冶金工业在空间上表现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河北转移。装备制造工业在空间上表现为,“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天津向河北转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天津向北京转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北京向天津转移。化学工业及建材工业的市场最高份额较为稳定,都为河北省所占据,其最高份额虽时有波动,但总体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3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进程分析

3.1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北京——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与科技服务居全国前列。

二是天津——绿色能源产业全国领先,环保科技产业已成规模。

三是河北——现代医药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产业居全国前列河北省的钢铁、煤炭、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具有优势,医药产业也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

3.2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分析

京津冀正处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开发的阶段,北京、天津、河北都在致力于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套设备产品的产能规模。

一是北京——处于创新引领、技术产业化阶段。北京市在新能源、三网融合产业化、绿色经济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现代服务、民航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优势。北京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总体上处于创新引领技术产业化阶段。

二是天津——处于提升技术、扩大规模阶段。天津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总体上处于提升技术、扩大规模的提高阶段。

三是河北——处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河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到2020年,装备制造有望成为河北省第一制造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把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打造成为后续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蓝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重在统筹协调[J].城乡建设,2014,(4).

[2] 羊慧明.京津冀一体化应慎之又慎[J].企业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