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你用对了吗

2016-05-14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广谱抗菌药指征

编前语

中国科学院2015年6月11日公布了首份各类抗生素的全国使用量与排放量清单: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48%为人用抗生素,其余为兽用抗生素,约占全世界总使用量的50%。有科学家指出,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广泛存在,细菌产生耐药基因并传播扩散到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生物,影响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人类拥有了应对细菌感染最强力的武器,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的出现,细菌感染似乎已经不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然而最近数十年,抗生素的研究明显放缓,由于抗生素领域巨大的研发难度,国际上许多生物医药企业纷纷退出,上一次新型抗生素的出现已是30年前。有医药产业人士指出,如果耐药菌问题不能得到控制,抗生素研发继续低迷,那么到2050年可能将有1 00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带来的疾病。

面对抗生素使用不当的问题,国内外都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然而这些举措对于严峻的抗生素使用问题显得杯水车薪,普通家庭对于抗生素的认知更是非常匮乏,我们希望能在各种药物泛滥、药物滥用普遍存在的环境下,通过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刘东瀛老师的这篇文章,能为寻求健康的朋友们解答一些困惑:抗生素,我用对了吗?

抗生素的5大使用误区

大家通常说的消炎药指的是抗生素。而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的一种,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人工合成抗菌药,如喹诺酮类。不少人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炎症,实际上,它仅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也导致了人们在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使用上,经常存在下面一些误区。

误区1:提前服抗菌药能预防感染 很多人在感冒、腹泻时会自己吃抗生素,觉得这样能预防感染,实际上,临床上某些外科手术确实需要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前提是符合相应的指征,如进行了某些腔道手术,患者是糖尿病人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等。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原因也很多,且大多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即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未必人人需要用抗生素。此外,已经有研究表明,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可以说是有害无益。并且它只能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事先口服抗生素并不能起到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

误区2:用广谱抗生素更放心 很多人以为广谱抗生素能对付的细菌种类多,杀伤范围大,效果肯定更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应对细菌感染如同打仗,用广谱抗生素是地毯式轰炸,用窄谱抗生素则是针对性打击。体内的细菌并不是都有害,如果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破坏人体内环境,造成真菌感染等二重感染。相对的,合理使用窄谱抗生素更有针对性,可能效果更好。

误区3:抗菌药越高级越贵越有效 不少患者觉得高级的抗菌药好,一些非感染科的医生也可能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实际上,抗菌药只有“更有效”的,没有“更高级”的。所谓“高级”抗生素,是对抗生素的新旧、价格而言,并非对某种感染更有效。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应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老牌抗菌药红霉素,价格便宜,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类病就不如红霉素。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不仅易引起耐药,由于其使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往往不如老药明确、完善,使用时稍有疏忽,极易出现问题。

误区4:先输液,见效快 如今许多人一旦生病,不去吃药,却急着打针,即使可以口服的患者也要求静脉点滴,认为这样见效快。实际上,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其中最主要的给药方式是输液;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同时,抗菌药的起效与给药途径的关系不大,每天口服抗生素2~3次,可以维持1天内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而门诊输液大多每天1次,未必能达到这种效果。临床上通常建议,患者不能口服药物,或者相应药物没有口服剂型时,才会用静脉途径给药。

误区5:减药量,防耐药 临床上,不少人因为害怕出现耐药性,抗拒使用抗菌药,或者自己减量用。其实,根据感染情况的不同,抗菌药需要使用的时间长短也不同,需要在体内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有效杀灭细菌,反之,如果患者只服了几天,觉得感染症状没了,就自己减药、停药,致使体内药物浓度不够,杀菌效果就会打折,还未完全“消灭”的病菌有重新繁殖的机会,就可能使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感染,甚至感染反复发作。再进行治疗,就需要用更强的抗菌药。因此,在服用抗生素期间随意间断用药、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足疗程就擅自停药,同样容易诱发细菌耐药。

临床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才需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需应用相应的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需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 尽量在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在获知病原学检测结果前或无法获取标本时,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抗菌药物用药史等分析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获知病原学检测结果后,结合临床情况和患者治疗反应,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性治疗。

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 对于细菌培养结果,须综合标本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菌种及其耐药性,以及抗菌治疗反应等鉴别感染菌和定植菌。由于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可能高于临床实际情况,须遵循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感染诊治指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分析,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经济学以及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等,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间隔、给药途径以及疗程。优先选择窄谱、高效、价廉的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和局部用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规范预防用药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和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抗菌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大多数老百姓甚至部分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了解远远不够,抗菌药的滥用仍然很严重。这一方面我们需要严加监管抗菌药物的使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人类能与病菌和平共处的其他方式,或许杀灭并非是唯一途径。

一般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抗菌药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为保证我们用抗生素时能更有针对性,减少不良反应,建议大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猜你喜欢

广谱抗菌药指征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抗菌药在宠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