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进城农民融入城镇
2016-05-14李文学
李文学
起源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三大创举:一是家庭承包经营星火燎原;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农村劳动力进城方兴未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应解决温饱问题而生的家庭承包经营,已经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稳定下来;应增强社会商品供给能力和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而生的乡镇企业,也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通过改造升级、资产重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就业,正在成为城乡生产要素融合的重点和改善社会二元治理结构的焦点,仍然是一项治国理政的待解难题。难在哪里?难在让人口众多的农民不但能自愿流入城市,而且能融入城市,进而达到安居乐业、家庭团聚的目的。
据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提供的情况:到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人,比1978年的1.7亿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人。1978年至2015年,城镇化率以年均一个百分点的惊人速度攀升到56.1%。在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由20%提高到了50%,英国、美国用了50年,德国、法国用了70年,而我国只用了30年。
中国在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仅用30年就走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50年甚至是70年的城镇化进程,这无疑又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但是,国人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快,一些相关配套的社会治理措施并没有及时跟上,积累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达到发达国家70%的城镇化率,还将有众多的农村人口迁徙到城镇;另一个是,已经进城的农民,有一部分得到了安居乐业,也有一部分还没能真正融入城镇,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巩固提高城镇化效果的后续工作量很大,任务很重。
设想到2030年,中国城镇的常住人口达到65%,还将新增1.4亿农民进城。在现已进城的常住人口中,还有大约2.69亿农民没有取得常驻地的户口,因而这是不完全的或者说不彻底的城镇化。这两个因素叠加,在未来15年中要将比现有美国全国总人口还多的近4亿人真正融入城镇,取得彻底的城镇化,不比改革开放初期要解决当时全国7.3亿人的温饱问题的难度小。因此,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21世纪前叶人类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从理论上、操作上、国际社会经验借鉴上有说不完道不尽的道理。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解决问题就是六个字,即:安居、乐业、团聚。通俗地说,进城农民要有基本适宜生活的住处,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有家人的团聚生活。这样的城镇化,应该说是进城农民的彻底城镇化,也是美好的城镇化。对此,政府对其难度不可低估;进城农民一定要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只有把政府、市民与进城农民多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城镇化这样伟大的梦想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