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桦川县“互联网+农业”为平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016-05-14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黑龙江现代农业

摘要:黑龙江省桦川县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农业”为平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全程智能化,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

关键词:黑龙江;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

2015年,黑龙江省桦川县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农业”为平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在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把“互联网+农业”作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通过整合资金、创新机制,形成了以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基础,以“互联网+农业”平台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通过生产要素集聚优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产结构布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一、整合资金,夯实“互联网+农业”平台应用基础

桦川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引入“互联网+”,从强化网络基础、提升农田基础、加强经营基础等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应用能力。一是完善电子网络基础设施。近两年,财政部门主导整合网络运营部门资金和资源1.24亿元,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光纤网络架设至全县各乡镇和村屯。全县互联网用户达2.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8.3万人。网上购物、在线支付等网络消费模式已被网民接受。2015年建立了111名农民技术员和1800名科技示范户的移动电话短信服务网。与中国联通合作在10个村、3385户农户开通农富通移动电话服务网。二是配套标准农田网络服务设施。实施“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资金2.61亿元,重点开展5个万亩标准化农田建设,完成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4.95万亩。重点武装标准农田农业物联网、农业互联网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架设农情视频系统43套、水情监测系统20套、智能农田小气候监测站4个,通过互联网平台管理农业生产,极大提升了标准化农田数据化应用水平。三是集成网络管理生产设施。实施“互联网+生产设施”建设,两年来,整合资金4400万元,建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大型农机具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跟踪管理农机作业量和作业位置,实现了全县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全县21处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全部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催芽量全县可控,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二、创新机制,促进“互联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桦川县以创新“互联网+农业”服务为核心,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平台为基础,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经营模式,开启了通过“互联网+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一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加快电子商务顶层设计,规划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产品下行两个不同的电商体系。建成桦川惠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工作,在全县78个农家店、农资店和1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安装信息化设备150套,线上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同步的模式化电子商务销售。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以店铺直销、省代理商、手机微商、O2O电商平台、众筹、OEM合作等为市场销售路线。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8家旗舰店,在CCTV央视网商城、天猫网、淘宝网、京东网专营桦川大米。目前,全县2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网站域名,开展网上产品销售,年销售额2200多万元。三是打造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速度。为了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整合财政资金1500万元,规划建成县级“互联网+农业”即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农业物联网和“互联网+农业”管理系统。通过聘请北京全能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星火乡新峰农机合作社建成内设10个“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包括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平台、农村金融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机指挥调度平台、农业物联网监测平台、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10个系统平台相互兼容,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管理系统,为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引领示范,“互联网+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增效

桦川县“互联网+农业”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等相结合,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开启了“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融通了整个农业全产业链的物资、资金和信息流,全面提高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智能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管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集约化程度快速提升。通过土地整治,打破了农户之间的界线,增加耕地面积2%。优化改造田间渠系,田间节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30%。组建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解决了土块零散机械作业和用工效率低的问题。二是信息化处理,科技普及转化加快。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引领,区域内农业设施得到完善,科技推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化,解决了千家万户普及应用新技术速度慢、不统一的问题。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大棚育苗、测土配方、物联网监测等一批新技术通过物联网数据采集,互联网电子化分析,加快了项目区域内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区域内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水稻单产由原每亩62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左右。三是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互联网+高产标准农田+农机合作社+水稻生产设施+精准服务”等一批涉农项目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区域内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使2500多名劳动力每人年创劳务收入1万多元。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黑龙江现代农业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羡慕等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