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强化财政监督的思考
2016-05-14郭京裕刘兆峰
郭京裕 刘兆峰
摘要:现行财政惠民政策项目多、面广量大、个体额小,传统检查面小、成本高、效果差,人为因素多。利用“互联网+”,建立随机抽查平台,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及人为因素,更公平、更公正、更真实地进行财政惠民政策监督检查,且省时省人省财。同时,规范各级主管单位及受益人群的行为,杜绝侥幸心理,让强农惠农政策更好地得到执行。
关键词:现代技术;惠民政策;随机抽查
现行财政惠民政策(补贴、补助、减免)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项目较多。有生活保障类的,有刺激消费类的,有鼓励生产类的,有补偿限制生产类的。例如低保补助、特困救助、养老医疗、种粮补贴、农机补贴、新能源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养殖种植补贴等。二是面广量大。受益人群面广量大,有的居住偏远、交通不便,有的在外务工、流动性大,很多事项不好当面核实。例如低保户分散在每个村庄,粮食补贴涉及千家万户,接受技能培训人员和享受燃油补贴驾驶员常年在外。三是个体额小。尽管各类财政补贴总额较大,而由于享受人数多,人均数额则较小,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因此,财政监督检查应针对上述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互联网+财政监督”等方式,保证各项财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避免财政惠民政策被变通、被截留。
一、传统财政监督检查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财政监督检查方式一般是:每年针对某项财政补助,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成立检查领导小组,发文件、开大会、抓典型、搞培训;印表格、发传单、刷标语、上电视;分组到基层,听汇报、看记录、查账簿、访群众;逐级汇总、层层上报。就每个县而言,少则动用几十人、多则动用几百人,少则几周、多则数月,调集车辆、租住宾馆,加班加点、忙忙碌碌。而这种检查往往声势大、过程长,政治性强、形式的东西多,实际效果却不很大,有时甚至虎头蛇尾,有些问题不了了之。
(一)几率小。以农村低保为例,低保占比一般大于本县农业人口的5%。按5%计算,一个50万农村人口的县,享受低保补助人数为2.5万人,约2万多户。一个检查小组一般3—5人,除了到乡镇听汇报、查账簿、看资料,如果一切顺利,一天最多到两、三个村庄去核实,每个村最多核实3—5户,即一天最多核实15户居民。按照每个县10个检查小组、每次检查时间为10天测算,每年最多核实1500户,占低保户总数的7.5%。而且这种检查只能是按照账簿记录来核实资金的兑付情况,不能了解账簿记录以外的问题。
(二)成本高。采用传统检查方式,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需要检查和服务的人员多,到乡镇、下村庄、找受益人,很多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层层有人带领、奉陪,检查成本都很高,而最后核对到每个个体的数额却很小。例如,某次种粮补贴专项检查,检查小组跑了距县城约80公里、离乡驻地20公里的小山村,抽查核对张三、赵四、王五等3户的粮补兑付情况(有的户外出,不一定见上面),3户的补贴加起来不到百元,而检查费用,加上带路的、来回燃油就超过了这个数。
(三)效果差。层层传达、落实,觉得严谨,实际层层应对、准备,人情成分多,效果递减,难以揭露实质问题。迎接检查时,基本是先强调困难,再赞美上级关心、领导重视,再说工作尽心尽责、任劳任怨,最后是报辛苦、提要求、要政策。检查组听完汇报后,看会议纪要和落实文件,查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每次都是资料装订齐全、整洁、美观,符合检查标准,让领导满意;抽查核对时,受时间、空间限制,即使完全随机,也存在调度、协调等问题,遇调查对象居住偏僻或者临时外出,通常就无法再调查核实。实际检查中,由被检查单位指定核实、谈话对象的做法,已成为惯例。
二、创新“互联网+财政监督”新模式的建议
鉴于以上情况,应尽快将惠民补贴财政监督检查搬上互联网,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对诸多财政惠民政策实施监督检查。就像城市道路电子监控系统一样,在财政惠民补贴上面安置一个电子眼,将有关数据全部电子化,实时监督,县业务主管部门、县财政局,甚至省市主管部门可随时、随机抽查,也可委托第三方电话抽查(如委托本地或者异地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一)建立两个抽查平台。一是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平台(抽查平台)。要将惠民政策、基本情况、补贴资料等输入到这个平台,如农业局的民工培训、种粮补贴,畜牧局的养殖补贴、疫情补贴,农机局的农机补贴,民政局的低保、生活困难救助,社保局的技能培训、养老、医保,卫生和计生局的免费查体、就医情况,教育局的贫困生救助、助学贷款,商贸局的家电补贴、新能源补贴等。平台数据必须包含申请人和经管人的资料。申请人的资料,分为已批准享受补贴的人员、未被批准的人员和退出享受范围的人员三类,详细登记其姓名、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以及补助依据、补助数额、兑现情况,或者未批准原因,或者退出享受原因等。经管人的资料,主要是登记申请接受、审核人员姓名、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以及审核过程、记录等。二是县级财政抽查平台。业务主管部门要将抽查内容传到县级财政监督平台,以便业务主管部门能随时随机抽查,县级财政部门也能随时随机抽查。
(二)建立抽查和评价机制。通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平台,业务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都能随时随机抽查,原来实地检查、核对的事项可变为电话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侥幸心理和投机行为,促进检查工作扎实开展。通过建立抽查和评价机制,可以增强随机性,利用平台随机抽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及人的因素,确保评价更公平、更公正。同时,可以提高真实性。一方面,县乡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经办人员不能像原来一样临时准备、布置现场,必须全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直接与享受对象、申请对象电话核实,能听到真实情况和感受,了解满意程度,既避免多方人在场、被调查对象有顾虑的心理,也避免被检查地区、业务主管部门和经管人员强调理由、掩饰搪塞的局面。例如农民工技能培训,按照农业局平台录入的培训名单、村庄和电话,县财政局可随机电话抽查,核实该学员基本情况及学习时间、内容,防止用假名骗取培训费问题。又如农村低保,按照县民政局平台录入的申请人员名单、村庄和电话,县财政局可随机电话抽查,核实补助发放情况,并可征求受补助户或者未批准享受户的意见。
(三)建立延伸到基层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市、省乃至中央可以足不出户开展检查工作。下基层、搞调研,听真话、看实情,这些是以前管理者尽心工作、体察民情的写照,也是各级所提倡的。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用“顺风耳”、“千里眼”装备了检查队伍,与原来监督检查方式相比,可以消除空间、级次和时间等方面的制约,省时省力,节俭、快速,真实、高效,而且减少人情、人为等主观因素。因此,财政监督必须借助新技术,与时俱进,完善旧办法、开启新途径。正如《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