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2016-05-14管利李丽娟李佳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低体温护理措施预防

管利 李丽娟 李佳

【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创伤性损伤患者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并区分低体温等级,探讨低体温的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结果 分析创伤性低体温原因和危害性,降低了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几率。结论 分析创伤性损伤低体温原因及危害,使得临床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更具实用性。

【关键词】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

低体温常见于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中,通常患者受损伤后其中心体温<35℃,临床将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视为死“三联征”。而凝血功能缺失关键在于患者体温 < 35℃。若患者出现进行性凝血功能失常,其体温< 34℃,加上输血量超过10 单位 RBC,创伤程度评分>25分。为了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将探讨积极预防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出现低体温,以及护理该类患者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 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原因分析

1.1入院前低体温的原因

(1)患者受到创伤性损伤时,天气寒冷保温条件差,患者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液,回心血量少导致了低体温,或者内心受到强刺激。(2)创伤性损伤患者失血后,血压降低、脑缺血后产热受到抑制,肾功能受损也会导致产热低而低体温;现场施救补液和输血受条件因素影响无法加热,进入患者体内使其体热丢失也会产生低体温。

1.2入院后低体温原因

(1)入院后患者脱去衣服查体使得体热丢失。(2)受麻醉手术影响,全麻患者大脑和下丘脑体液调节中枢被阻断;局麻患者血管扩张在区域内被阻滞也使得体热丢失,使其出现低体温。(3)手术时间延长后患者体内散热加快,例如:消毒术区皮肤使其体热蒸发加快、术中使用冲洗液量次增加、使用了低温敷料等。(4)手术室需保持 < 21℃的室温,空气对流加速加上皮肤暴露面较大等均会引起低体温。因此,为了降低低体温几率应将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3℃ ~25℃之间。(5)儿童和老年人会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基础代谢率降低因素,使得体温下降。

2 区分低体温等级

在创伤性损伤低体温中,轻度低体温:患者体温在36℃~34℃之间;中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介于34℃~32℃之间,重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低于32℃。通常患者体温<32℃,体温调节能力丧失,接受热量或丢失热量处于被动状态,当患者体温<32℃,生存几率就降至危险边缘,由此临床认为临界生存体温为32℃。

3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

3.1 抑制心脏功能

低体温会使得耗氧量加增,若中度和重度低体温还会抑制心脏功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患者出现房颤,若体温低至25℃则出现自发性室颤。因此,临床认为术中低体温者,容易导致其术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2影响止血和失血

低体温会致使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于肝脏和脾脏,使患者继续失血而止血效果不佳;还会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粘稠成块状从而形成微血栓;低体温还会降低血因子活性增加凝血酶。

3.3 损害患者呼吸和肝肾脏功能

据管佳慧,魏薇萍,金霞报道[1],体温降低1℃,脑血流量下降6% ~7%,患者判断力减弱而意识紊乱,使得呼吸速率和潮气量降低,体温<24℃以下则停止呼吸。低体温严重者会使患者肾小管代谢衰竭丢失水钠,并降低肝脏代谢率抑制肝功能。

4 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

4.1 入院后的预防措施

(1)急诊和查体中避免患者处于冷环境,室内温度以25℃~27℃为宜,尽量降低辐射散热和患者身体暴露。(2)围手术期视乎患者创伤程度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测其中心温度按照直肠测温法;多点位测量获取皮肤温度平均值,皮肤温度平均值=0.3×(胸壁+上臂)温度+0.2×(大腿+小腿)温度[2]。(2)术中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调控好手术室室温;减少机体裸露面减少体热丢失,使用压力空气加热器,使暖空气外环境增温;呼吸机湿化仪以32℃~35℃为宜,降低呼吸道散热,;麻患者用人工鼻稳定呼吸道恒定温湿度,加温皮肤消毒液和冲洗液,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对补液的液态和输血的血液制品加温,并将温度控制在36℃ ~37℃;但注意不可加热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3)术后预防低体温,合理调控病房温度24℃~28℃之间,注意保暖和指导患者不饮用冷水,遵医嘱注射适量葡萄糖、氨基酸,预防术后患者出现低体温[3]。

5 做好低体温护理

5.1监测和管理患者体温变化

(1)接诊严重创伤患者后,应即时展开体温监测,通过监测仪等获取患者基础体温,若其体温<30℃则需测量直肠温度。(2)临床认为皮肤表面散失约90%代谢产热量,因此需尽量保护皮肤温度不散失;若进行复温处理30min后,所测肛温<35℃,则说明血容量不够,应通过补充血容量复温。(3)避免低体温延长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机体免疫力,尽量纠正低体温现象。

5.2复温的护理措施

复温的护理措施包括:主要有体表和中心复温两种。 (1)体表复温: 给予中度或轻度创伤者应用物理复温,例如,使用复温毯和辐射加热器,或者增加空气对流;(2)中心复温:吸入加温至42℃ ~46℃的湿热气体,避免气道干燥;液体和血液制品均加温输入;(3)中度至重度低温者体腔灌注,用循环水保持患者术中体温36.5℃~37.5℃;(3)对于严重低温者可采用体外循环加热,该方法适用于顽固室颤、心搏停止患者。同时还需注意复温应均速,应全身复温避免仅四肢复温,扩张外周血管而致其出现休克;在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复温时,应遵医嘱给予适当营养支持。

综上,通过分析创伤性损伤患者中出现低体温的原因,区分低体温等级并探讨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有利于预防低体温和做好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同时也可以使得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佳慧,魏薇萍,金霞. 创伤后低体温患者的护理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7(10):2629.

[2]李翠霞,洪华,易卫东. 术中保温对低体温创伤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 临床护理杂志,2010,5(9):9-10.

[3]郑光峰,赵汉平. 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0):1865-1867.

猜你喜欢

低体温护理措施预防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