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05-14陈丽霞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5期

陈丽霞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新的护理理论、技术的应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得以更早诊断、治疗和护理,病死率显著降低。本文将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做出研究。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措施;临床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小脑共济失调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椎间盘疾病、骸骨发育不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及根治性子宫全切术;感染性疾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疤疹、脊髓灰质炎、梅毒、结核病等。杨伟东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分离出先天遗传及医源性两个方面,并且把酗酒和药物滥用归类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

正确的诊断是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异常;其次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检查;最后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CT、超声、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进一步明确诊断。膀胱造影能客观反映膀胱和膀胱颈部的改变,确定是否有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现象。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

1,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肛门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陈忠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阴部神经调节:阴部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饮水计划: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很难严格保证每2小时饮水,而且输液量的不同及患者个人饮水习惯的不同饮水量也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制作个体计划。

排尿习惯训练:苏善英等将“运动想象”理论应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为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试图排尿,同时由他人缓慢开放导尿管放尿,也可仅有想象而不开放尿管。该方法因其简单便于操作适宜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

膀胱训练:常保东等研究显示,综合性膀胱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研究报道多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受场地局限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效果无具体数据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1,导尿护理

导尿方式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尿管转变为间歇导尿,现阶段无菌间歇导尿逐步被清洁间歇导尿取代。

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储留,适用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生命体征未平稳时,短期内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长期留置增加感染风险。黄瑞瑜等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现留置导尿管4周内发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达到72.7%。

无菌性间歇导尿:国际尿控协会推荐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为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何莉等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导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7.1%,好转率25%,感染率为1.25%。虽然无菌性间歇导尿弥补了留置导尿的许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关导尿频次对尿路的影响、尿管的选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实际应用中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属于间歇导尿的一种,是在清洁条件下而非无菌条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间歇导尿的方法。Moore等对照实验表明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最终尿路感染率无差异。因此只要掌握具体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洁间歇导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向其做好宣教,让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洁间歇导尿的每一个细节。

2,护理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各种护理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王桂荣等通过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艾艳等对65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刘文伟等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训练组残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训练组尿路感染率4%,对照组46.4%。可见,应用护理工具来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3,心理护理措施

林艳等对3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常规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每人每天给予两次呼吸放松训练,每次训练1Omin-20min,治疗组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冯仕娜在其研究中将心理护理作为重要部分鼓励患者,疏导其不良清绪。因此,心理护理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针灸治疗是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对于多种疾病有其独特的功效,多位学者在实践中运用中医学的知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目前,针灸治疗又分为电针疗法、单纯灸法或针灸结合,由于在取穴、疗效判定等方面无统一的标准,并且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急需进一步归纳、整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积极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励建安.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杨伟东,双全兵.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