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句子的密码

2016-05-14刘晓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菁华孙中山烈士

刘晓庆

文本的基本特征,是将含义隐藏在句子当中,只有当读者读懂了句子,才能读得懂文本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语文同行高度重视句子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不少语文教师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好词好句,只不过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堆砌出一篇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作文,并不是让学生去深刻认识这些好句好在何处。从这个角度讲,在遇到好句时如果不能破译句子的密码,那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苏教版必修四中《〈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进入中学教材的为数不多的孙中山先生的作品,如何从这一文本的好句中读出意义,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屋建瓴,为破译句子的密码确定背景

阅读一篇文本并追究其中句子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对句子本身的研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读文本之前先读作者,先读文章的背景,比读文本、研究句子的意义、破译句子的密码更重要。

对于《〈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的作者,学生应该不陌生,但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学生通读了全文之后再问学生对作者“孙文”有多少了解,竟然还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其即为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这说明这些学生的语文与历史知识是何等的贫乏,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文史知识基础,那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建构出对本文的合理理解呢?

因此,学习本文首先应当介绍作者,介绍作者的行文背景,以让学生知道作者所说的“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具体是什么含义,要让学生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的背景,要让学生知道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什么要策划这样的一次起义,而为策划此次起义又历尽了哪些曲折,为何最后又归于失败,牺牲的烈士们又曾有过哪些历史贡献与生活细节……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中才会有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才会有一个宏观历史视角与微观生活视角。

这样的教学过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讲,四十五分钟当中花出这么长的时间来介绍背景似乎有所不值,但事实上,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这样的背景铺垫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此文的。待学生在背景介绍中热血沸腾、血脉贲张时再读此文,学生所获得的感受将完全不同,破译句子密码的能力将大为增强。

二、斟字酌句,为破译句子的密码奠定基础

有了宏观的视角,再引导学生去斟字酌句,学生就更有可能领略到优美句子背后的真实含义。现摘取实际教学中的若干细节来作说明。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是笔者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的一个句子,学生对“菁华”一词倒并不陌生,梁实秋的《雅舍菁华》是笔者之前向学生推荐的读本之一,学生知其含义。而“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一句读来颇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学生语),问学生缘由,学生则多表现出惋惜的心情,因为学生知道如果一党的优秀人物付之一炬对一党意味的是什么。同时也有学生提出疑问:革命的灵魂人物孙中山与黄兴等不都活着吗?为什么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呢?这个问题引得学生一阵思考,笔者则迟疑不答,因为笔者想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果不其然,有学生如此回答:因为在孙中山先生看来,为革命牺牲之烈士才是党的菁华,他对自己的判断更可能类似于鲁迅先生所说的“苟活者”。这样的理解,笔者以为是准确的,中山先生作此序时,一定是眼前浮现了烈士赴汤蹈火的情形并深感他们的真正伟大。因而用这样的描述,可以表达孙中山对烈士的感情,对广州起义的心情。

破译了这一句的密码,再读下面的“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句子在学生读来铿锵有力,仿佛是从学生的心底冒出来一样。笔者初始时奇怪于学生为什么读这段文字是如此的顺口,且能表现出恰如其分的感情,学生解释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理解了孙中山作此序时的心情,便如自己到了那种情境中一样。原来,学生有了“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阅读境界,原来这段句子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被成功破译并理解了,那本段句子的教学便算是成功了。

又如读“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学生提出疑问:所讨之贼是谁?贼氛方炽又作何解?为什么三十年前所主唱在三十年后不获实行也如故?更有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明明是为了《黄花岗烈士事略》作序,为什么提及其本人讨贼?这样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提得恰到好处,也可以认为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破译句子密码的利器!正是在这些问题的解剖之下,孙中山先生“痛悼逝者,勉励国人”的意图顺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寻根究底,为破译句子的密码寻找动力

回顾学生的这些破译句子的细节,回顾学生的文本阅读过程,笔者发现好的句子之所以能够为学生所破译,之所以在学生的口中表现出意若由己心所出的情形,正在于对好的句子的不断寻根究底。

笔者大胆想像,孙中山先生作此文必定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对逝者深感惋惜,对前途的艰辛充满预估的过程。在这样的心理情境中,中山先生此文甫一问世,便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国人尤其是革命党人为革命而续写开国血史的情感空前炽热。

回到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来,我们仍然强调对句子的寻根究底是破译句子密码的关键动力。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认识,获得了对作者的认同,获得了对自身所追寻的语文人文性的感悟。而这,正是笔者所谓的破译句子密码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梁增红:《句子有密码 处处与君说》,《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6期。

②吴卫东:《〈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备课拾遗》,《语文月刊》,2011年第5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菁华孙中山烈士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新旧转折期的戏曲影像记录:电影《越剧菁华》研究
赊春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我们的画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