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文彬小传

2016-05-14王金杞

时代报告 2016年5期
关键词:史志民政厅继母

王金杞

陈文彬,乳名陈根印,男,汉族,1936年6月6日出生,河南省卫辉市城关镇人(原河南省汲县),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59年,他毕业于河南师院(今河南大学),之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民政厅工作。曾任河南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审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名学研究会第一、第二届理事,河南省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其父陈熙元,生母陈赵氏,养母何秀林,均为城市市民,手工业劳动者。

1936年,陈文彬才出生几天就患病,身体干瘦硬直,奄奄一息,父母多方为之求治,后遇到了针灸名医,多次诊治才得以痊愈。不幸的是,这期间,母亲也患重病,不足一个月后,病情严重,不治而亡,撇下了刚刚满月的陈文彬。父亲悲痛至极,又当爹又当娘,到处找奶妈喂养孩子,后来在亲戚的帮助、照顾下,终于熬过了两年。陈文彬两岁后,父亲又迎娶了何秀林。何秀林虽为继母,但她胸怀宽广、大度,不像其他一些继母那样胸怀狭隘,而是对陈文彬视为己出,百般呵护。从此,陈文彬又投入一个慈母的怀抱。正是在继母的疼爱、养育下,陈文彬才像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健康的成长。

他的继母心灵手巧,除抚养儿子照顾老人外,还为人绣花、裁衣、编织花篮、扎糊彩灯,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深受乡亲们的好评。继母的为人处世,深深地影响着儿童时代的陈文彬,也为他后来健康性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2年,汲县(现在的卫辉市)还属于日本人统治的地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汲县又进入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时期。战乱年代,使他们家备受煎熬,但由于陈文彬的父亲有一手编织的好手艺,再加上会经商,尽管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父亲还是坚持让他读完了小学。

1952年,他初中毕业,当时没有统考,学校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将大部分学生分配到汲县师范学校、汲县医科专修学校、百泉农业专业学校,一少部分留校读高中的需要经学校选拔。他当时因受母亲的教育,有当一名教师的志向,便报名到汲县师范学校学习。然而,学校的分配名单公布后,他有些失望,没有让他到汲县师范学校,而是将他选拔留下读高中。这一决定,学校明确表示,不能改动,必须服从。就这样,他服从学校决定,留下来读高中。读高中期间,他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历史、地理课被评为优秀,连续担任课代表,深受老师的赏识。在政治上要求进步。

当他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的统招后,考试的成绩虽没有下来,但总觉得成绩不太理想,整天少言寡语、闷闷不乐。特别是见其他的同学考入了名校,他心里更是有说不出的难受。此时,母亲见他这样,担心会出问题,想给他找个事做,就动员他参加卫河防洪。当时,他虽然烦恼、郁闷、无助,不想做事,但经不住母亲的一再劝说。后来,他也知道了母亲的用心,无奈之下,他还是投入了防洪战斗,暂时忘却了一些烦恼。正是在他参加防洪期间的一天夜里,他父亲冒雨突然找到他,给他带来了惊喜,对他说:“你考上了大学,赶快回家去学校报到!”这真是喜出望外,他高兴至极、激动万分。顷刻间,一切烦恼、郁闷,统统消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欢呼与喜悦。和他在一起防洪的乡亲们,也都拍手叫好,为他祝福。当他跟着父亲走时,乡亲们都围上来,亲切地嘱咐他,希望他到学校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1955年,他进入河南大学地理系学习。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既紧张而又热烈,同学们虽都来自各个地区,但都有一颗成就一番事业之心。他在地理专业学习中,与同学们边学习边实践。一次,他到河南信阳鸡公山野外实践,每天爬陡坡、进深林,虽然天天汗流浃背、劳累不堪,但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每天都是全神贯注地探讨植物、土壤等相关课题。两年的学习与探索,不但增加了他对地理工作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更坚定了他将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本领,服务于祖国、人民的决心。由于他的成绩优良,被评为优等生。

1959年5月,他大学即将毕业,为完成最后的学业,他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访问。他到禹州,入宝丰,去鲁山,每到一处,都非常认真地调查、访问、记录。令他最难忘的是,在一次南水北调工程地理论证的调查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他竟徒步500多公里,走到了丹江口,进行实地调查、勘测。

1959年8月,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民政厅,主要负责河南省地图集的编制工作。为了更好地绘制图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曾到信阳、南阳、许昌等地市,实地调查、勘测,掌握各地的地形地貌,以便于更好地绘制图集。他这种踏实肯干、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精神,曾受到上级的多次表扬。1960年5月11日,使他终生难忘。毛主席在视察郑州亲自接见省直机关干部时,他也被毛主席接见。当时,他非常激动,备受鼓舞,从此,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努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1963年3月5日,他因工作调动,来到了河南省民政厅的二级机构郭当口农场。在农场,他主要从事对社会流浪人员的教育工作。

1966年6月,他又被调回河南省民政厅,开始了河南省地图集的绘制工作。地图绘制工作十分辛苦,全省一百多个县,每个县一张图,每张图的绘制,都得非常认真、精确,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一工作起来,他往往不能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总是来得早,走得晚,废寝忘食。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社会都被浓厚的政治气氛笼罩着,静下心来绘制地图谈何容易?尽管这样,他还是尽一切可能排除来自外部及内心的干扰,一丝不苟地绘制地图。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呕心沥血地工作,奋战了五年。

1976年,他又被调到河南省统计局综合处,主要负责统计的综合平衡工作。三年后,国家成立地名委员会,河南省也相应成立了省地名委员会,开始进行第一次地名大普查(当时是全国性的普查)。1982年,国家根据普查情况汇总,开始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卷的编写也同时启动。他被任命为河南省地名委员会委员兼编辑部副主编,开始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卷。经过努力,100多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卷》终于编纂成功。他也因在这部书的编纂过程中,成绩突出,受到表彰,并于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该书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他又担任了《河南省志·地名志》副主编。该书约28万字,1993年4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评为全国地方志一等奖。他还曾任《汲县地名志》编委顾问,并为《鲁山县地名志》《西峡县地名志》《栾川县地名志》《沁阳市地名志》《商城县地名志》等五部志书做了大量的审稿工作。在地名学研究方面,他撰写的《汲县地名雏议》一文,发表在《中国地理研究》(1983年第三期)刊物上,被省地理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这一时期,他还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有关地理等方面的论文及有关文章。

1996年,他在河南省民政厅地名办光荣退休。此时,他的养母体弱多病。他为了报答继母的养育之恩,与老伴一起在家专门伺候她。老伴杨美荣忠厚老实,婆媳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特别是当婆婆卧床不起的时候,她不辞劳苦,洗洗涮涮的脏活累活都是争着干。对此,陈文彬心里很感动。也正是这样,这个家庭才格外和睦,被当地政府评为“五好家庭”。

陈文彬一生爱好打麻将、旅游、写作,闲暇之时,也参加老年协会组织的活动。到外地旅游期间,他总是写下所游历的美好山川、城市,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及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

猜你喜欢

史志民政厅继母
学会完成2020年度社会组织工作报告的报送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爱从不卑微
继母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