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2016-05-14潜杜鹃
潜杜鹃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历时一个月的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一路走来,虽然有些疲惫,收获却是满满的。在如邻家长者般温厚慈祥的杭州师范大学任为新教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11所学校,聆听了13位专家的讲座,学员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交流各自业务研究的成果。培训的每一天里,既有知识的积淀、教学技艺的提升,更有观念上的洗礼、理论上的升华,心灵一次次受到熏陶,眼界一次次得到拓展。
一
第一天,我们走进了名校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参加下城区“两岸三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抢答器、电子白板、网络云盘等新媒体技术纷纷走进了常规课堂。同一篇童话,来自香港、大陆、台湾的三位老师带来了三堂风格各异的读书课,呈现了两岸三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差异中又蕴含着沟通与理解的基础。动人的童话故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给予孩子正直、勇敢、关爱的力量。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以童话作为载体,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深入挖掘童话的魅力,让孩子们沉浸在童话的乐趣中,获得幸福的成长体验。学校将童话请进校园,将童话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载体之一,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童话阅读课,每班一次童话剧演出,每个教师一节童话班级读书会观摩课,每年一次童话创作大赛,每年一次“童话月”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浸润于无处不在的童话世界中。是的,我们不缺童话,但是我们缺少发现童话魅力的眼睛。孩子需要童话,教师也需要童话,语文教育更需要童年的元素。
塘栖一小虽然地处下沙,但处处澎涌着那种丰盈与充实,校园环境布置简洁,孩子们的书画粘贴整齐、清爽,洋溢着地道的书香,那种隐隐投射出的独特内涵是那样的亲切、真实。匆匆走进课堂,听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听了任教授精准的点评及拓展,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重被唤醒:不论你身处怎样的学校,只要你“用好孩子的生活,为了孩子的生活”(任老师反复叮咛),你一定可以耕耘好属于自己的一块地。在这所学校感触颇深还有一点,即有梯度的教研氛围:校本教研,一课多上;周五学科展示课,规定人员研讨,一个年级就认认真真研讨一堂课,有分工,有跟进,有解读,有反思,定时间,定人员,逐步形成专业水平梯队和教研“常规”。
“诗意拱小”,让教育有民族文化的秉承。走进拱宸桥小学,扑面而来的便是浓浓的书卷味和文化味。散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的十二月雕塑群,化染着四季,映衬着日月。阳光、希望、自强、厚德……这些不同主题的雕塑,用无声的语言鼓舞孩子们奏响成功的音符。教学楼里是以“开拓、包容”为内涵的运河文化长廊。长廊通过图片、模型等形式让学生亲近运河,体验运河,在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中浸染与成长。运河文化探究、儿童阅读阶梯、国学经典诵读……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让拱小的孩子迈向了生命的最佳发展区,并一步一步地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语文教育再怎么纷繁复杂,绚丽多姿,但是民族文化的根不能迷失。
走访各名校,“五彩缤纷”“低入尘埃”的教育方式与姿态,丰厚的人文底蕴,让我们深深地折服。孩子们在这里多了一些个性的张扬、自由的选择,多了一些民主和平等,多了一些分享和交流,他们未来更可能成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更可能成为胸襟开阔的人、知识渊博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些,也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
二
当高大、慈祥、随和、睿智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赵志毅教授站在讲台前,放着高山流水的古琴曲,那份浓浓的“传教士”风范瞬间便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声情并茂的演说,如相声演员般流淌出他对新课程与课堂教学重建的解读,没有枯燥的理论套话,每一个观点都采用了具体、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声提问: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家交头接耳,莫衷一是。而赵教授自己的答案——“美学”,立时就让全班哗然。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同我一样,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理念,一下子,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赵教授说,新课程的理想与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关注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回归。老师要上审美的课堂,把文本变成审美的内容呈现,我们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充盈的美感在流动,给足学生享受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开怀大笑、思维碰撞。如何上审美的课?赵教授用了很形象的比喻:课堂即剧场,讲台即舞台,老师就是编导,学生就是演员,教育要戏剧化,戏剧生活化,课堂生活化。
赵老师还提到,与以前的孩子相比,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更优越,知识积淀的渠道众多,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我们的课堂不能再一成不变地沿用过去的模式。例如,有的孩子就说,《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多么愚蠢,这样的石头放进去,这浑水怎么喝呢?在孩子眼里,那水被污染了,还能喝吗?在山里飞,怎么会没水呢?用嘴不卫生吗?不可以用爪吗?再如上《孔融让梨》,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喜欢吃梨,哪里还存在着“让”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甚至已经跟不上孩子的想法了。
我聆听着,更纠结着,说实话,平常上课,我从没有如此重视、挖掘孩子的已有经验,更没有“低进尘埃”去看孩子眼中的世界。平常更多的是权威式的课堂,偶尔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价值观引导上,总会扼杀孩子偏离轨道的“活”思维,因为他们没有顺着作者的意图去揣摩,或者更准确说没有遵循老师既定的教学设计去寻找解答。如今想想,自己以前的课堂,有太多的缺陷,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导致自己的教学逐渐僵化,却还以为自己是多么地尊重学生。然而,细细反省,老师也有诸多的困顿,当下社会如此浮躁,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期望似乎从未改变,一边是以生为本的国际化接轨,一边是高考成绩的本土性凸显,身在教育一线的我们该如何权衡?如何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拿捏得当,让孩子真正去感受文字,感受生活,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如艺术般多姿多彩,而考试成绩却又不会落下?我想,惟有深耕课堂,以文本的审美呈现,让学生享受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爱上了学习,综合素养自然会提高,考试成绩当然也不会差。
与赵志毅教授生动风趣、声情并茂的风格相比,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的讲座《小学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更具理性的思考。尽管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是充满感性的语文,但其学识的渊博,语言的精准,逻辑的严密,处处透着一位年轻女博导那秀气而不失干练的修养。原本下午的空调房让人昏昏欲睡,可面对精彩的讲座,我们似乎都有了悬梁刺股的劲,就怕一不留神错过一点点细节。
郑教授指出了写作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也是国际写作教学发展轨迹:文章写作——关注作品;过程写作——关注作者;交际语境写作——关注读者。在她看来,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主流尚处于第一阶段,即以学生的作品为中心,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她举了很多自己课堂的实例,跟我们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的作文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她反复强调,一个语文老师让学生背模式作文是多么的可怕,因为那样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毒害不浅,不利于学生提高真正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
郑教授举例强调,作文教学要真正从虚假写作走向真实写作,不仅要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还要考虑读者。在场一位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学生的作文要关注读者,但我们的学生的读者就是老师,就是作文分数,这样的作文似乎不可避免有它的‘章法和模式,可又要我们教学生作文要个性张扬,那不是矛盾吗?”问题切中了我们所有人的困惑。郑教授莞尔一笑:“考场作文不是展示个性的最佳场所,我们的写作教学要有意识突破考试作文的局限,要教到第三层次,也就是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写出有广泛读者的作品,而非‘章法作文、模式化作文。”细细想来,还真是这样,考场作文和个性化写作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的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什么状态都能应对。当一个语文老师,真不容易。作文本身就是我们平时最头痛的教学环节,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我们总冠冕堂皇地归结为学生悟性不高,阅读量不大,见识窄。我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从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到范文引路,再学生即兴创作,接着二度修改创作,习作展示评点,经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写得有模有样,我就感觉相当惊喜了,可见识了郑教授的“作文期待”——注重个性化写作和读者意识的作文观,我才明白自己的作文教学仍在最低阶段打转,在折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内心的“挣扎”。
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天,我们都遭受到众多理念和实践上的冲击,一次次地与内心曾经“引以为傲”的教学模式相“斗争”。我想,真正的交流与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文化“苦旅”,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提升,更对我们积习已久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构成挑战和冲击,使我们在“苦苦挣扎”与反思中与“昨日之我”告别,实现成长与升华。
还有一句话,任为新教授反复叮嘱:“我们已经是学科带头人,那就要看得出问题,说得了原因,想得出办法,做得了示范。”我想,这既是任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经过这一个月的“苦旅”,我们所实现的蜕变。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磐安县深泽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