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射进池塘底

2016-05-14丁扬帆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宽容教育

丁扬帆

【摘 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角马修老师以宽容、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校正学生歪曲的品格,健全少年青涩的心智,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本文以马修为例,探讨了一个教育者在面对被教育者时所应有的春风化雨式的教化态度。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宽容

天气晴好的下午,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结尾,纸飞机漫飞的悦耳星期六,阳光很温暖,一如马修对待学生的怡人方式。

童声合唱真是人间难得一闻的纯净之声,轻易将人引领进一个个不同的虚幻领域,在这里,演唱者的心情也清晰得触摸可感。然而更能震撼以至驾驭心灵的,并非音乐,而当属人,教育者。影片中的典型,即马修,他挖掘孩子蒙尘的善念,校正学生歪曲的品格,健全少年青涩的心智,改变了放牛班孩子们的人生轨迹,更最终让天赋异禀的皮耶尔成就为音乐大师。教育的魅力不言而喻。

作为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深谙犯错之后家长闻讯大怒然后备受惩罚的痛楚。对老师即使发自好心的善举燃起莫名的仇视,更甚于产生厌恶学业的念头都是及其自然的事情。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固然重要,可是一味地告发学生错误显然不是有效之道。看马修和他的孩子们就知道了:第一次上课,马修的乐谱簿被学生夺走引起哄堂大乱校长推门而入,马修庇佑说没什么,孩子们立刻敏感地察觉到新学监的不同;知道月格克是造成马桑大叔受伤的“真凶”,马修没有向校长告发,而是罚他去医务室照顾马桑,当善良的马桑病情恶化,垂头的月格克多么懊悔;皮耶尔的母亲在他被关禁闭期间来探访,马修为保全少年的自尊说他去拔牙了,这换来了皮耶尔的感激,与在唱班的独唱配合。

告发与否,从深层来看,反映了教育者在面对被教育者时是否包含平等的眼光。倘若将一个犯错的学生看做一个迷茫的朋友,教师还能无顾忌地拨电话告之学生家长么?从平等之心出发,自然不会如此轻率地解决问题。尊重孩子们并无恶意的本心。倘若他真的犯了十恶不赦的罪状,也该一起责罚当初没能引导他走向正途的老师。

学校不是军营,孩子们不需要将军。军队式的管教文化违背学生的本性,在引导学生成才的路上南辕北辙。好的教育应当是春风化雨融沁心田的。池塘之底的校长哈珊愁云惨淡,刻板严厉,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马修慈眉善目,温和睿智,信赖和宽容消除了芥蒂。

信赖和宽容的力量不容忽视。世上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差别,简单地说,学生是学习如何生存的一群人,也许过程中行为有悖道德准则,终归值得原谅。而教师受自己划配出的评判标准干扰,无意识间流露的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以蒙丹为例,这一个被校长认定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即使后来被证明并没有偷那十万卢布,紧要关头未被救赎,终于放弃了曾经受到的感化,纵火烧毁了“池塘之底”,悲剧的人生结尾无可挽回。而倘若当初皮耶尔不曾遇见马修,他该永远被误解成无所事事内心邪恶的问题孩童,埋没才华营营役役吧。所以,如果一个老师事先刻意曲解学生,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或者是坏事发生前的阴谋策划。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度,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想见,唯有老师不带偏见,天性纯良的孩子才不会成长为社会罪人。性本善,尤其于孩子,教育者就是那个为善破掉封印的人。

影片讲的是50年代的事情,那时候行为心理学还占上风,而人本心理学那时刚刚萌芽。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马修学监则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电影的核心就是罗杰斯的教育心理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说过,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没有人就是那个样子的,除非你是想让他变成那个样子。”

这让我不经易想起了孔子的教化方式:“仁教”。何谓“仁”,几千年前颜渊亦如此问,孔子答说仁的核心在“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立志有恒”、“克己内省”……这些精缩的文字正契合影片传达的教育理念,蕴含着当代教育者要毕生引以为训的教诲。

教育无疑是一种宣扬善好的艺术。但愿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如克雷芒·马修,引领学生也引领自己,一同从“池塘之底”上升到“天空之镜”。

猜你喜欢

宽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南风直须吹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