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016-05-14袁红梅
袁红梅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阅读应注重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抓住阅读鉴赏的要点,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提倡个性化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鉴赏能力;个性化阅读
课外阅读,是中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职学生和高中生不同,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时期,课外阅读鉴赏能力比较差。所以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工作要求、行业界定,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流。阅读应注重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抓住阅读鉴赏的要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如散文以记叙、抒情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诗歌以抒情为表达方式。文学体裁的不同,其鉴赏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这样,阅读鉴赏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各有侧重地进行。例如,诗歌的鉴赏,侧重于意境和心绪;散文的鉴赏,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领悟其内在的情感、风骨、精神;小说的鉴赏,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背景知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时空条件,名著之所以能穿越历史时空,跨越不同地域,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是那些天才作家以睿智的思想、敏锐的眼光、独特的体验对社会的浓缩,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想法和情绪。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观照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参照系。例如《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吐番不断入侵,兵机此伏彼起,而杜甫抱病独登高台,不免为世事多难和自身艰难而悲哀。此诗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写照。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写作时的情境心态,追寻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和情感。
(3)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所以,我们欣赏文章首先就要从品味语言入手,细微鉴赏,领悟深层意蕴。如“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着灯,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这是夜幕初垂,灯光刚明,光、烟霭、水波互相映衬的景象。等到灯火明亮时,碧阴阴的秦淮河又变成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尔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通过欣赏语言体会夜幕下秦淮河的淡雅优美。
(4)引导学生步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什么是意境?“意”即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文章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场景或形象。朱自清曾说,好的散文作品“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密的滋味”就是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美的境界。作者在创作散文作品时,他的旨意和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事、物、景的叙述描写与词语的点化,将其蕴寓其中,让事、物、景含蓄地反映出来,再让读者去感受、体会,这就是意境。“意”和“境”统一和谐,“情”与“物”水乳交融,就能形成一种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散文的意境美。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徐志摩用人间最美之景表达内心最深之情,其中藴涵的哲理与情感,余韵连绵,意蕴深远,经久不衰。所以,在鉴赏散文诗歌作品时,必须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领略其中的意境美。
二、教会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须注意的问题,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快速浏览法、仔细精读法、读书笔记法。这里单从阅读鉴赏的角度谈谈比较法和联想法。
(1)比较法: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用比较法进行阅读,能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助于阅读者正确地鉴别,验证和判断书本知识的真伪,好坏,优劣,提高自己理解,接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鲁迅先生曾把《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从内容上做了比较,指出两者都是暴露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但《儒林外史》“秉待公正,指责时弊”、而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可谓讽刺小说;而《官场现形记》虽然“命意在于医世”,但“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至过甚其辞”,只能称其为谴责小说。鲁迅用比较阅读发找出了它们在本质上的不同,对这类小说做出了科学、艺术的评价。
(2)联想阅读法:就是指阅读者借助联想进行阅读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朱自清)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带入了清幽恬静的月下荷塘。
三、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西方有句艺术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读过《王子复仇记》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一个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因为带有读者本人的印记,每个人“再造”的形象都会不同。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鉴赏,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鉴赏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思考加深,在不同时期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如“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三弦》席慕容)在20岁以前时,社会阅历较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这句话理解不深刻。20岁以后步入婚姻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所以,要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鉴赏,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鉴赏名著名著,哪怕是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都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参考文献:
[1]陈玉英.《努力提高中专生阅读赏析能力》.《机械职业教育》,2002(2)27-28
[2]王燕华.《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2012(11)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