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情”教育:现状与思考

2016-05-14苏煜阮春峰马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大学生

苏煜 阮春峰 马莉

【摘 要】大学生“三情”教育(亲情、友情、爱情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健康和人际交往发展的长期课题,也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调查和研究大学生亲情、友情、爱情的时代新问题,秉持发展性学生工作的原则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三情教育;调查分析

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智商即学习成绩,对情商却缺乏重视。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充满活力与激情但性格、情绪波动较大的特殊群体,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大学生“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情”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作为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综合的素质,更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特别是要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交往。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正确有力的亲情教育、爱情教育和友情教育,把他们培养成重亲情、重爱情、重友情的人,对他们的成才有利,对社会的和谐也极为有利。

一、大学生“三情”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情”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浙江师范大学对此曾有专题研究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实践模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当前大学生“三情”教育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发展性学生工作视域下大学生“三情”是人性化的教育,它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三情”教育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学业以及走向社会事业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情商这一因素。高校如果通过“三情”教育的各种科学措施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并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有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他们的自觉动机,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2.加强“三情”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情淡漠,缺乏感动、体谅之心。在家里任性、贪玩;在学校不愿关心、帮助同学,过于自我。所以,大学生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帮助他们构建健康、负责任的情感世界。

3.加强“三情”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

“三情”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进一步发展为道德信念,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大学生“三情”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三情”教育现状,笔者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114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47份,有效问卷1120份。基本情况如下: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亲情观:基本价值观正确,思想观念代际差异较大

根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对父母了解程度方面,大学生对父母了解的比例占79.6%,其中非常了解占27.3%,比较了解54.3%。男女大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父母了解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父母了解度有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与父母主要联系方式上(多选题),用到电话的占80.3%,用到手机短信的占28.2%,用到QQ或微信的占79.9%。可以看到,新媒体的运用逐渐盛行。

大学生与父母联系频率因人而异,女大学生与父母联系频率极其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与父母联系频率有极其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女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质量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与父母沟通质量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与父母的主要冲突事项是思想观念,其次是生活习惯。分歧处理上62.9%的大学生考虑双方意见后再作出决定,男生按照自己想法做出决定的比例高于女生,年级越高按照自己想法做决定的比例也越高。35.6%的大学生与父母有冲突后选择先道歉,31.4%则选择冷处理,冲突处理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无显著差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日益上升,大学生的感情也日益变得外露。多数选择用电话与家人联系,在联系的时间和频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由于手机移动媒体的方便和快捷,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比较主动。有57%的大学生认同首要责任意识是“孝敬父母”。可见,当代大学生是较为重视亲情的,其基本价值观是正确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隔代抚养等现象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怀,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另外,在调查中,有37%的大学生认为“年龄差别造成的心理差别是影响他们与父母沟通的主要因素”,有近6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干涉过多”。

2.友情观:友情关系稳定性增强而亲密性降低

从不同年级大学生朋友数量的看,随着年级增长朋友数量增长,工科生朋友数量总体落后于文理科学生;择友影响因素上,总体上都看重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但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外貌;工科生在交友上相对文理科学生,明显不看重外貌和文化水平;大学生无论男女、专业、年级,76%普遍认为保持友谊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

大学生在面对朋友提出违背原则的要求时,选择“不顾后果帮忙”的比例最高,总体占41.9%;但工科生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理性程度最高,选择“合理合法尽力帮忙”的占46.8%,“不顾后果帮忙”的只占8.3%;在应对与朋友冲突中,工科生“主动求和”比例最低,“无所谓,任其自然”比例最高,这也体现工科学生理性背后相对冷漠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友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友情关系的稳定性增强而亲密性降低,友情关系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自卑、嫉妒、猜疑等一系列心理疾患困绕着大学生,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问题行为和犯罪现象向整个社会亮起了警灯。调查显示,大学生面对比自己优秀的朋友时,感到骄傲的只占16.6%,感到压力的占44.4%,感到嫉妒的占29.1%,无所谓的占9.9%。

3.爱情观:恋爱需求增加,问题错综复杂

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恋爱比例较高,处在不同恋爱阶段的比例达64.8%,而且单身想恋爱的还有24.1%;随着年级增加,单身不想恋爱的比例在降低,但恋爱中想单身的比例却在增长,可谓是“围城”;同时,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动机出于情感需求的占26.3%,出于生理需求的占27.5%,两者皆有的占28.2%,说不清楚的占17.8%。

大学生恋爱主动性上,选择主动追求的占58.7%(且大三比大一大二比例高),选择暗恋观察的占15.6%,选择伺机而动的占13.3%,绝不主动的占11.7%。

恋爱忠诚度上,如果已有男/女朋友,有人追求时选择坚决拒绝的33.3%,选择保持暧昧22.5%,选择脚踏两条船的15.5%,其它17.2%。选择坚决拒绝的比例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46.4%,女生25.0%),工科生明显高于文理科学生(工科61.9%,理科30.5%,文科26.6%)。

在对待恋爱开销态度上,无论性别、年级、专业,普遍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共担的居多,恋爱中产生矛盾时75.4%的大学生选择妥协退让。失恋调适方面,工科生选择“默默忍受”的比例明显高于文科或理科生。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三情”教育的对策思考

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是时代课题,随着时代变迁会有新的内涵与形式。大学生正是“三观”确立与塑造的关键期,高校、家庭与社会都要齐心协力一起做好大学生“三情”教育,为培养爱家庭、重情义、有担当的青年而努力。

(一)认识到位:人文关怀的精髓要把握牢

这是理念问题,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否则做法可能走偏或达不到预期目标。“三情”教育说到底是关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从“培养什么人”的高度去理解“三情”教育的地位。因此,塑造人格的“三情”教育需要人文关怀,需要人文主义,要基于人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硬生生地基于科学调查结果或形势的严峻性的说教。科学一旦基于人的需求出发就转变为人文①,“三情”教育自然人文主义的关怀,需要学校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聚焦学生关切,解决学生困惑。高校要秉承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大力开展“亲情、友情、爱情”青春情感教育,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循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师德教育统筹在“三情”教育这一“德育”概念中,以体现对学生的主体尊重为出发点,以唤醒学生自我探索与自主教育意识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在“三情”中启迪情感智慧,塑造健全人格;在“三情”中涵养生命,最终实现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二)宣传到位: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尤其是大学生性教育,我们国家是比较落后的,要跟上大学知识技能教育的步伐。我们的教育总是让知识教育来得太早,而价值教育来得太迟,同时还从小缺失或弱化公民教育,培养的人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社会责任感差的人。因此,普及性的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应该在青年成长的关键期(大学时期)大张旗鼓地宣传,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意识到处理好与身边人之间的关系是立身之本。

(三)服务到位:咨询支持体系要健全

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构筑大学生亲情、友情、爱情咨询支持体系,对于学生个体存在的个别问题,专门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目前,心理咨询的主体内容是关乎“三情”的,因此这个专题的咨询指导课程模块要进一步凝练校本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生日常大学生活中起到支持体系的作用。要开展各类“三情”教育的团体辅导专题,集中全校德育教师、辅导员等师资力量精心准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四)活动到位:活动设计要直指灵魂、突出实效

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情”教育亦是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展开的。“三情”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实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转化。浙江师范大学开展的“岁月同窗情”和谐寝室PK赛中,在感恩环节,一位家长在收到“女儿们”(全体寝室成员)亲手做的蛋糕和戒指,齐声喊“妈妈,嫁给我吧”时,说她“幸福感动,触到泪点,泪流满面”。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同学们和现场的评委、老师。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朱斌看到本活动的宣传报道后也称:“好活动,连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我不相信他(她)会真正爱什么。”

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指出,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味道的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的泡菜,可见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三情”教育做深做特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育人载体,从建体系、创品牌、重宣传三个方面,为学生创造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以促进“三情”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注释:

①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P7。

参考文献:

[1]白旭,李长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2]袁艳红.大学生亲情教育:本义、困境与优化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4]赵志毅.论大学生友情教育——兼议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观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谭开翠.利用亲情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6]路晨菲.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

[7]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8]张立改.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研究[D].三峡大学,2005(1).

作者简介:

苏煜(1978~ ) 男 (汉族) 浙江台州人,硕士学位,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马莉(1977~ ),女,浙江德清人,硕士学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处;

阮春峰 (1983~ ) 男 (汉族) 浙江海盐人,硕士学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