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2016-05-14程超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阅读教学

程超萍

【摘 要】语文学科漫长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渗透生命意识,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命意识;语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资源,开展生命化教育,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我们要缔造“人学”的教育,就要唤醒学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闪耀的生命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唤起学生的超越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创造,主动创造,来演绎自己,完善自身,谱写人生的凯歌。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短文两篇》就是关于生命的哲理性美文。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怎么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其中小思的《蝉》层次清晰,先抑后扬,涵蕴深刻,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去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席慕容的《贝壳》语言柔美、细腻,描写细致入微,通过比较自己与贝壳里生命的特点,从而感悟到自己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加一丝不苟的道理。两篇文章文质兼美,通过反复朗读,比较阅读,细心品味,学生会从中体悟到:无论生命怎样渺小,如何短暂,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件事的生命内涵。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凝聚成一个个语文教学资源,学习欣赏这些资源会把学生领入一个新的天地,使他们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不断走向文明智慧,不断走向乐观坚强。

二、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语文教育应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充实其生命容量。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活动,也在与作者进行心智交流,像与朋友倾心交谈,而与自己畅谈的或许是古代的圣贤,或许是当代的俊杰。所以,阅读是人生的幸福,常在文学阅读中体味审美愉悦,会使学生养成审美的生活习惯。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从盛开的紫藤萝花身上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感悟到生命的蓬勃与尊严之美,从而扬起生命的风帆,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气。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小主人翁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从爸爸的鼓励中,学生深深地知道: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会闯过去了。

安徒生的《丑小鸭》,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绽放生命的异彩。

学生如果用审美的眼光去观查周围的一切,不但会从朝晖夕阴、春花秋月中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诗情画意,获得愉悦、满足,而且从旁人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很多有益的人生启示,从而充实自己的生命容量。

三、锤炼学生的生命力量

语文是一个博大多彩的世界,满浸着人类情感的精灵,蕴涵着庞大的精神与智慧,它又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心灵。在语文的世界里,一方宁静清雅的荷塘,是人心灵的栖息所,不仅给人以恬淡安详的享受,而且孕育着纯洁的人性力量;一棵绿意盎然的小草,是一首命运的抗争曲,激励着学生奋发进取,弹奏出高亢的命运交响曲;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是游子的归乡梦,汩汩流淌的情感,流进学生的心间,引领他们去追寻多彩的梦。

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的奇女子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享受中,丰富了人文内涵,锤炼了生命力量。“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人们正在田间地头翻土播种。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我在上面呆了很长的时间,好像在天空中凌云的仙女一样。……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人的感受力,带给我们学生的是如此强烈的生命力量。

蒙代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学校、课堂应该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教师的责任是让这条思想之河生生不息,涌动起来。教育的使命应该是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其生命的价值。

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汉语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等独异特点,更把这种生命意识推向极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于漪语)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境界,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份追寻的情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纵然身处天涯,只要知己在心,何愁离别之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相伴,纵然有太多的艰辛,也是诗意的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封建官场污浊的空气,纵然日子清贫,也是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总是与美好的事物相伴,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伴。要诗意地生活就要全身心地热爱生活,倾注自己的热情,要提升做人的境界,不能浑浑噩噩。失意时擦干眼泪,坚持“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自信,跌倒了重新站起来的不服输的韧劲。一旦我们诗意地生存,那么鲜花将代替愁眉,校园生活也将会充满七彩生命。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绽放出无限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将会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年1月出版.

[3]李庆平.《改造我们的学校》,2011年5月出版.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生命阅读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