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文章知己 建有效课堂
2016-05-14王英
王英
【摘 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结成文章知己。综观当下中学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关注学生,把学生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造成语文课堂效益低下。本文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就如何优化课堂形态、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文章知己;课堂形态;教学内容;学习方法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一种无奈与困惑,就是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并不领情,课堂效益低下。“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出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危机的根源所在:教师自己花的工夫太多,却没有真正把学生装进心里去,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就不能在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教师往往根据教参教辅,把教案写得过丰富,把课件做得过精致,把课堂抓得过“自己”;教师往往本着“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怎样讲”的教学观念,把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当成备考材料;教师往往谨记“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把“传”“受” 这规定教师职责的思想,错误地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流程,把质疑解惑为点缀;却很少把学生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教师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正是因为没有把语文教育当作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来理解。教师不能和学生结成文章知己,那么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无法在心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难免会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教学局面。
语文课堂是由语文教师带领下的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专家视界中的一流文章和教室这个特定时空所构成的一个特殊的生态场。这里最活跃的因子是学生,最值得关注的因子也是学生。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真正的需求,让师生结成文章知己。
一、构建平等自由的课堂形态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育提出了六个“解放”的要求: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解放头脑,让学生会想,会思考;解放双手,让学生会做,会操作;解放嘴巴,让学生会说,能发表独立见解;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解放时间,多给学生个体学习的机会。这种“解放”思想,无疑从尊重人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呼吁更多的自由。而教学活动实际上也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能让学生的思想精神找到自由与平等的课堂、能让学生去发现、研究、探索的课堂,应该就是开放、民主、生成的课堂。对话者就可由此达到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心灵的回应、视界的融合,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让他们获得知识与掌握知识的方法。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与多样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空间。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围绕文本学习的状态、变化、发展,关注学生走进文本时的障碍、痛苦、焦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有序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并及时捕捉课堂互动时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预设方案,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促进教学不断生成和发展。
来看个课例:听完配有淡淡的忧伤乐曲的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四周一片寂静。教师询问大家的感受,一位学生没有感受到悲伤或伤感、失意、豁达,而是说“很浪漫”,引得哄堂大笑。当时,该教师不仅没有避开这个敏感话题,反而顺着它让学生体会了一番。他先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课文中能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们找到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些与他们脑海里的“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理解了面对被贬黄州如此落魄的现实,还有如此闲情去吟咏风月并能写出如此纯净清雅的文字,这样的人必是一个浪漫之人。当教师再次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浪漫”的新的理解时,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甚至更多。
课例中教师抓住课堂杂音,因势利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这样的课堂明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帮他们搞清不懂或错解的问题,帮他们深化浅有所得的东西,使之从接受走向建构,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二、确定尊重学情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个人定义的话,学习就不太可能发生。只有允许学生探究自己所想、所关心、所感兴趣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才可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想学乐学,首先教师要面对现实,回到语文教学的根本。多年来,中考的巨大压力,使得语文课堂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教师似乎无能为力,只能围绕考试来讲,但现实却是“讲有尽时,考无止境”。这样,学生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学不到东西,也考不出成绩。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使学生成长和主体建构的课堂。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的内在价值,努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生命得以丰满,人格得以健全,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相适应。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以及决定进行何种任务的后续学习。所以,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发现教材“课堂活动”里的内容“与‘吃有关的词语”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但地方文化特征不明显,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体会不深刻。鉴于我校外来学生较多,我在教学中加入“认乡语,学文化”的环节,对照着亮出普通话和地方俗语,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归纳地方俗语的特点及其成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家乡方言的亲切与魅力及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带动一部分学生去为探究方言做更多的搜集整理工作。教学也就这样达到了有效性。
三、突出充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知识和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这两点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也就是说,目标的实现不应是“传授与接受”的单一走向,而应是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已有方法的继承发扬,又是对新方法兴致勃勃的探求和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要在追求教学民主的基础上讲究有力的方法指导。
来看两位教师对《唐雎不辱使命》不同教学的片断:
(1)师:先来听示范朗读,看读得好不好。
(播放录音。多媒体投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也一起来模仿录音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2)师:布置预习时,我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四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指名四位学生诵读。)
生1: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这一点他们已经做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过,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下面请大家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教师诵读课文。)
生2:我更喜欢老师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唐雎对秦王说的话,您的诵读体现了他对所作所为的愤怒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愤怒,激动、生气?
生2:对。
生3:我也认为老师读得好,因为您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里好像比较平,比较柔。
生4:我觉得还是平静一点比较好。毕竟面对的是秦王,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应该平静一点吧。
师:唐雎怕掉脑袋吗?秦国是一个大国,秦王屡次相逼,并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唐雎屡次冒犯,惹得他非常不满。可是唐雎就是不怕,要“伏尸二人,天下缟素”,以死相逼,终使秦王词穷色挠。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平静”吗?
生:不可能。
师:要做一个出色使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对国家;同时,又要特别的才智与勇气,才能临危受命,不辱使命。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字音的准确,还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板书:语言)。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
两个教学片断一比较,我们单是从时间上就能看出后一位教师指导诵读训练的充实。细看之下,后者不仅对学生已有的文言文诵读方法作了一番巩固,还能具体引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在朗读中正确把握文章的情味。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师所需的,也是学生所要的。
生活的本质不是旁观,而是参与,学习也是这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关注与学生的契合,“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与学生结成语文知己,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健,张琳.《两节文言课堂教学实录的微格对比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