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6-05-14郭稳安
郭稳安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对学生优点、进步给予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被动变成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求知欲越强,兴致越高,接受新知识就越容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悬念,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1)六年级有三个班,每个班都有45人,现在要分栽540棵树,各班应分栽多少棵树?
(2)某工厂工人甲一个月生产零件12500个,工人乙一个月生产零件8500个,如果甲乙两人每月领取的奖金一样多,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开了,都觉得树苗的棵树可以平均分栽,因为每班的人数相等,而甲乙因为工作效率不同,他们的奖金平均分配有失公平,因为它违背了原来所学知识与现在的问题发生了冲突,这样学习按比例分配知识就成了学生的一种需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注重学习指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主体作用的持久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因此,教师“授之于渔”,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新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引导学生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存在什么关系,在课前,我布置了学生用硬纸准备好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圆和直尺,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有什么方法能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说出两种办法:一种是用带子(绳子)绕圆一周,在把绳子拉直进行测量;另一种是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测量。我于是拿起一个1厘米的圆,再幻灯下放上一把直尺,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让学生把圆的大概值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照着老师的方法用直尺测出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圆的周长各是多少,分别填入书中的表格,完毕后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们认为: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其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尺子表示出来: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介绍一下圆周率,这样,圆的周长公式就呼之欲出了。
三、创设条件,提供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应用因素,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课本中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出圆柱形铁皮水桶的底面周长和高,并计算出做这样的铁皮水桶大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当学习了正反比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当学习了统计表图表后,让学生把自己某一阶段的数学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家里每年的收入、住房面积等方面的变化制成折线统计图,从图中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己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一目了然了。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知识学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意识。
四、赏识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老师说过:“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赏识,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好样的”,“你有进步了”,“你真棒”,“继续努力”等等。在这经常“竖起大拇指”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我要学”的信心,和“我会学”的成功感不断增强。可以说,赏识犹如兴奋剂,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对学生优点、进步给予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