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的“教育蓝”:方法还是情感?
2016-05-14陈美玲
陈美玲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面对着静态的课本总是缺乏动态的情感。在学习语文时总会更多去关注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赏析方法,而忘却了课文自身所带来的情感熏陶。而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健全的个性与高尚的人格,因此语文课堂中必须绽放情感之花。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步入教育生涯已久,一直在寻找治理语文教育雾霾的终南捷径,当迷茫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只能静下心来回首往事,在教学这条披荆斩棘且动用十八般武艺才能小心翼翼行走的道路上,是那一节课让我有信心驱赶走语文课堂上的雾霾,我想,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蓝”只能返璞归真——追随情感。
那天磨课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教学目标很明确:第一,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来鉴赏诗歌,把握主旨。第二,学会通过炼字的赏析来把握诗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我想象中的教学环节也如既定的教学模式一样已经定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只要顺利地完成这几个环节就不会有太大的纰漏,而那所谓的教学模式居然推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不料教学过程却那样的出人意料。
在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时,以导学案的问题方式在强迫学生去交流、探讨高考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问答题型。等学生默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读音,疏通文意后,要求他们思考如下的问题:
学习上阕,①用概括的语言描述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②上阕中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是哪个字?管到哪里?③通过这画面,你觉得词人写作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习下阕,①用概括的语言描述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②下阕中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是哪个字?管到哪里?③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在整个硬性规定环节的教学模式下,我看见的是孩子们为了被提出的问题而牵着鼻子走去学习,尽管听到他们在用心“讨论”,却发现学生们少了平时学习时自己的思维火花。可就在这时,我的语文课代表的小手举起来了,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的诗歌固然值得我们去学习甚至效仿,老师,但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为什么这节课文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第一篇课文?”说真的,当时我的心里虽然有些慌张,但更多的是一股温暖的清泉汩汩流过。对啊,这才是我最初的语文教学主张——让情感之花绽放语文课堂。紧接着,教室里一片争论,我听见了同学们关于这两个小问题的真正的头脑风暴,待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也亮出了我的观点。这节课不正在学习诗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吗?我就立马充分转换“触景生情”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播放了电脑里自己的宝贝收藏:《少年智则国智》的经典美文朗诵和习总书记在航天城与青年座谈的视频,让学生在豪情壮志中体会习总书记的五四重要讲话精神——“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在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的同时,拉近学生与课本的关系,让孩子们感受毛泽东当时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让他们体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殷切的期许将在他们这些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让讲台下的小小年轻人心潮澎湃,觉得自己的梦想与我们的国家民族紧密联系,自会使学生豪情万丈,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自己的高远的人生目标。接下来我直接跳过了当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与孩子们进一步的展开情感交流,让学生明白“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中国的强大,只能在一代又一代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青年手上实现。
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不仅仅要设置为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赏析方法和答题技巧”上,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们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来获得些情感的熏陶及升华!
的确,从高考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我的教学困惑却是,难道这些伟人笔下的光辉,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在方法训练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别让孩子们面对着静态的课本总是缺乏动态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语文教育不是单纯的传与授,而是一种启发。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情感,好的教育可以让人思考。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台下十年功”的摸索中不断反思,并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养分,通过对课文思想真情的深刻理解,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处处皆真情”,从而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正能量,因情感之花的绽放而锻造一个精神充盈的灿烂人生。
无论语文课程的改革以何种形式在开拓和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必须在语文课堂中美丽盛开,让它如人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教书育人的整个环节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以情引情,让情感在课堂中闪烁教育的光芒!那么,就让情感的精神之流来得更猛烈些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0.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李节.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