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05-14丁克华
丁克华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大势所趋,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然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主要从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学生创新意识;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重视问题提出,扶持学生创新行为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多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和荼毒,教师在教育中都更加注重“传道授业解惑也”式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看起来拥有牢固的知识基础,“满腹经纶”,但是一碰到实际的问题,却是不知如何解决,“茫然失措”,也就更不用说是创新了。然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受欢迎的人才。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要建立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但也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有创新的热情、激情作为行为的动力,往小了说,可以是兴趣爱好,往大里说,可以是理想抱负,这些都是推动学生进行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创新行为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之间在个性特点上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创新结果的差异。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又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在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良好课堂学习氛围及平等、信任、宽松的心理氛围。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的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学生从孩提懂事,到长大成事是一个极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受教育阶段,高中数学科目担任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都习惯于被动接受,“衣来生手,饭来张口”,依赖性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得到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和提高。下面是我的几种做法:
1.畅所欲言
多数的数学课堂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觉得无所事事,多半都是因为教师将课堂填的太满,他们没有机会,甚至于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去插嘴。即便学生“见缝插针”地提出见解,很多都被老师无视,或是一口回绝,表示否定,抑或是将其搁置到课下。有时候,即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新思维、新发现、新问题,也都是按捺下来,或是等着课下再问,或者干脆就不了了之。这对于学生求知探真、思维发展以及创新意识都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留白,既要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敢质疑。因为,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提问,都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产生新思的过程。这样,无论是课上、课下,学生都能及时地将自己的疑义说出,并得到释疑,既增加了课堂师生的互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手脑并用
手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手脑结合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牛顿曾经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在想,想,想。”可见,敢想、多想、善想是多么的重要。数学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多做、敢想。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才能让学生冲破旧思想的篱笆,有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3.释放束缚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大关,作业堆砌如山,几乎没有多余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没有了时间的保证,又怎么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好素质教育,抓好课堂内的实效性,尽量将课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自主、灵活、自愿、多样地进行课外活动,提高主体意识。
三、重视问题提出,扶持学生创新行为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就不会有创新的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改错。教师只有正确地对待学生“奇怪”的言论和行为,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