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2016-05-14欧树敏
欧树敏
摘 要:以“情境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了些探讨,进行了“面向生活,模拟情境;引入生活,选取情境;走进生活,创造情境”的实践。强调把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和经验当作教学过程中的背景和例证,注重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使教学生活化,时刻指向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高中生物
时下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十分重视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焕发教学的生活气息和活力,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然而,这些课程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课堂“去生活化”的现象依然凸显。其一,为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制时,学术的理性主义把教材所蕴涵的学科知识以“告诉”方式呈现,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设计,造成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脱节;其二,教师的教学常常照本宣科,使学生沉浸在各种概念的逻辑推理、知识的被动接受中,教学“失生活化”。
为此,课堂教学“激生活之源,扬情境之波”已成为教育的呼唤。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设计,要其融入教学活动中,关键要使“情境”生活化。教师应根据教材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和经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构适合于学习教材内容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加深理解的问题,去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独立地识别、提出、解决问题。现谈谈我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面向生活,模拟情境
在新知识点的引入或对知识理解出现盲点时,通过演示、媒体再现的“模拟情境”导入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讲述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引入减肥话题,就曾经流行的Atkins减肥法展开讨论:摄入高糖食物为什么容易发胖?Atkins减肥者为何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通过有氧运动,而不是无氧运动去减肥?这些生活化的模拟情境,将有关糖、脂和蛋白质的代谢、细胞呼吸的知识全部囊括其中。
类似的,为什么长跑时,越坚持呼吸越急促,越感力量不足?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做血透?为什么人在冬天小便量较多而在夏天小便量少且易觉得口渴?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在讲《蛋白质》时,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肽链的结构有认知的难度,可模拟解决: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旁边,双腿并拢,提起上肢平行于地面,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氨基酸通式。让学生对比观察:氨基酸有一个中心碳原子,可以视为是人体躯干,相应的氨基、羧基则看成是人的左右手,“氢”好似人体的下肢,R基就是人体的头部。让学生明白,如同人跟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头部不同,R基则决定氨基酸种类。然后依次请2位、3位、4位学生手牵手排成一行,模拟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学生能直观认识到肽链中氨基酸数与肽键数的关系、肽键数与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一条肽链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当每个学生的位置改变时,队列的结构随着改变,使学生明白氨基酸分子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肽链的结构也随着改变……这样的情境形象直观,使学生不仅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而且能养成平时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设置情境,要突出实用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二、引入生活,选取情境
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问题融于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通过播放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提出“利用已经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学习“细胞呼吸”时,引入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1)苹果储存久了,会散发什么气味?(2)剧烈运动后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什么异样的感觉?(3)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水淹时高等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水退后有些却不能成活?(5)水稻等植物的根为什么能比较长时间在水中生存?(6)水生生物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提出:早晨到哪里锻炼比较好?家庭养花,晚上和白天应怎么处理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应如何储存水果?等,通过选取问题情境、迁移情境、新奇情境、一些与认知不协调甚至矛盾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致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去理解问题。
中学生物科的思想方法隐蔽性较强,教师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结合生活用旧知识去同化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走进生活,创设情境
为实现某教学目标可特意创造迁移提问或活动等教学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这些教学情境中,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淀粉与葡萄糖的测定》教学时,展示一张“透明的纸”,让学生猜想并实验证明它的成分是否含淀粉或葡萄糖;在进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探讨”的渗透装置带到课堂,让学生猜测漏斗内液面变化情况等。利用猜想验证创设情境,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知,可创设变式情境,通过概念变式或问题解决变式,让他们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分离复原的观察实验,可变换为新的实验情景:(1)配置一瓶质量浓度是0.3 g/mL的蔗糖溶液、一瓶质量浓度是0.5 g/mL的蔗糖溶液及一瓶没有标签的清水;(2)让学生利用显微镜及相关的器材,实现对这三瓶溶液的判断。这样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该实验设计原理的理解和拓展,这些变化的、动态的思维情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知识的引申教学,可创设利于学生发现的情境,激发其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参与发现新知识。如,学习细胞器的知识时,让学生分析生活现象:为什么鱼、肉类宰杀几小时后煮吃与刚宰杀煮吃相比,肉质会更鲜嫩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等,从而发现新知识。
创设情境的结论不一定是明确的,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高阶思维。重操作、重探究,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及经验是教学情境创设重要考量的维度。
四、结语
杜威说过:“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陶行知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能催化学生进一步学习,为步入社会提供正能量。
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首先,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和经验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和例证,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目标,它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其次,“生活化”更多的是指“活动”,它在方法论上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学习方式,注重过程的价值;再次,它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来考量教学意义与价值。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情境”是课堂的波浪,科学知识、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挂钩,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