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和远方

2016-05-14新作文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六便士苟且高晓松

新作文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虽已事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她坐在我对面/低头说珍重再见/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那些欢笑的时光/那些誓言与梦想/在分手的街边/她紧抱住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独自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笑着对他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2016年上半年最有冲击力的文化事件中,绝对少不了这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所引发的热潮与争议。尤其副歌部分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更是被贴上了各种标签,拥有多样解读方式。有人说“诗和远方”代表了一种情怀,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叛。可是有人反对了,难道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诗意存在吗?这是文艺青年对普罗大众的一种文化侵袭……争论的结果其实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又开始关注“诗和远方”了。

评析

@新京报书评周刊 宋东野的《董小姐》、朴树的《平凡之路》之后,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再一次成为一首现象级歌曲。“现象级”的意思是说,它成为当下青年的精神境况的一种言说。从表面上看,从“爱上一匹野马,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到“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再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一个普通青年完成了一场自我励志之旅,但直到今天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似乎依然没有走出心灵鸡汤的自我循环。所谓“鸡汤”,其本质在于它纯粹是灌输式的,从母辈对我们的开示,再到成长后的我们对自己后代的开示。

“诗和远方”代表一种不被物质和现实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眼前的苟且”,代表的是为物质与现实生活所困。

以远方的名义失落远方

@沈河西

显然,这首歌以三代人的叙述搭配一个远方的想象,为当下的青年人设立了时空坐标。高晓松在解释歌曲出处时,特别提及其源自母亲的语录,但以“诗与远方”来连接母辈的历史记忆的问题在于,今天的远方和当年的远方是否承担同样的所指功能?

在三个历史时段里反复出现的这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真正夷平了代际间的历史记忆,也抽空了对于未来的想象,过去和未来都被扁平化为一个空洞的远方。

在文化的意义上,远方是一个现代的空间概念。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对于远方的想象曾经构成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经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寻找远方本身构成了现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仅从现代中国文学来看,对于远方的追寻就构成现代文学的发生机制。如果不出走,不“走异乡,逃异地,寻找别样的人们”,鲁迅无法写成《故乡》;萧红不从呼兰河出走到上海,到香港,就无法写成《呼兰河传》;沈从文不出走湘西,就无法书写湘西。借助出走远方,再重返故乡,传统与现代相遇,几代知识分子在新世界与旧世界的裂隙中挣扎,弥合分裂,这是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叙述经验之一。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在冷战年代,资本主义的生活世界构成他们想象中的远方,远方是一个理想生活得以展开的空间,这是“生活在别处”式的叙述得以展开的现实土壤。

然而,在一个全球化、技术革命的时代,何处是远方?渐渐地,价值层面的远方剥离,景观层面的远方暴露。正如作家朱文拍过的电影《云的南方》里,那个在北方小城生活了半辈子的李雪健对于云南执念深深,结果发现到了云南,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我们今天再讲去远方时,充其量是在说一个旅游目的地。

当然,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远方吗?有,譬如,打工子弟不远千里从异乡,逃异地,寻找别样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这类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活的传奇,需要有此类艺术经验的人写作出来。

我见

诗歌:我们的精神家园

@寒 云

前段时间,高晓松作词曲,许巍演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推出,引发关注热潮。关于这首歌,其实出自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高晓松的母亲告诉他们兄妹的,所以高晓松和妹妹两人至今没有买过房子,他们宁愿万水千山走遍。由这句话,我又想到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他在美国和一个普通士兵做朋友,这个士兵收入不高,妻子没有工作,还有三个孩子,生活并不容易,可是,他有着对未来的憧憬,想回故乡做一个治安官。孩子们单纯快乐,一个想当医生,一个想当消防员,一个想当飞行员。士兵和妻子虽对生活有过抱怨,却一直饱含希望。最后回到故乡佛罗里达州,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海边。

高晓松写过一篇长文,名字就叫《美军普通士兵一家》,写的就是这一家的故事。文章的结尾,他写道:至少,孩子们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那片海。某夜弹琴,想起男孩第一次看见太平洋时天真而专注的脸,写下这首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这就是《生活不知眼前的苟且》这首歌的雏形,之后他有心将其写成一首完整的歌。开始,这首歌放在了他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的片头,和节目风格真的好搭。最终,虾米音乐上发布了由许巍演唱的完整版歌曲。

《美军普通士兵一家》里,写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写的是普通人的诗和远方,虽有辛酸,可孩子们那种单纯的快乐让人心动。当我写这些文字时回顾那篇文章,几欲泪下。这就是大众的远方啊!

什么是诗?什么是远方?在我的理解里,诗代表美好,代表远方,代表希望。一切美好的事都是诗,诗本身,音乐、电影,还有美食、美景、爱情、友情……而远方,代表希望,你对未来的憧憬,你的梦想,未来更好的生活,这代表你的视野……吟着诗,眺望远方,就不会困厄在眼前的苟且里,人也会更快乐,不是吗?

对于这首歌,从心底来说,我并不喜欢这种直白的表达。比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我更喜欢高晓松的另一首歌《恋恋风尘》:“走吧,女孩,去看红色的朝霞,带上我的恋歌,你迎风吟唱,露水挂在发梢,结满透明的惆怅,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优美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清澈无比,让你想起那些美好的事,这才更像是一首诗。

当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跟聊起诗,一时兴起,便朗诵了一首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然后,东子说他喜欢郑愁予的《错误》,让我给他朗诵一遍: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然后,葵花说她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在这个细雨纷纷的中午,静静地朗诵三首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诗,能让生活更美好,不是吗?

案例

月亮和六个便士

@卷毛维安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书店看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时还是青少年版,不明白月亮和六便士会靠什么理由出现在一起,因而觉得无趣。上大学之后时常会在一些网站上看到一些品评毛姆作品的文章,便觉得好奇,心有不甘。于是在图书馆搜寻一番,找到了那本《月亮与六便士》。如今阅读完全书,找到了差一点就错过的东西,甚觉幸运。

我们口中的“梦想”一词本来应该是超脱的,是理想的,但是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眼中这仍然是世俗的,梦想就应该是倾其所有,是求之不得,是追逐而不是拥有,是痛苦是折磨,是死亡一样的盛宴。

忽然想到民谣《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里的一句话:“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本来是多么自由的人啊,却被世俗所牵绊,做着琐碎而无趣的事情。那些心底的念想,被折叠整齐,蒙上了灰尘。

毛姆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法国作家高更,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的确发现了他和书中主人公的相似之处: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杜撰的成分的确不少,但是毛姆的确通过高更的故事完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故事。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这是书中很触动人的一句话——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讨好看客,还是取悦自己?如今大家都喜欢刷朋友圈刷空间刷微博,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记录还是一种公众化的展现,如果没有人在你的动态下点赞或者评论,还会如此乐此不疲吗?

看完全书我并未找到和题目有关的“月亮”或者“六便士”的解释,但是我很清楚这是很好的题目。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因此可以这样解析:“满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用高晓松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结语

事实上,不管是沉溺于琐碎杂乱的现实中,还是心怀诗和远方,我们都身处在生活里。生活本身从来都是巨细而复杂的,所以给每个人的感觉也是混沌又多元的。我们在其中,难免有熟悉感,可同时,我们也遭遇着冲刷和洗礼。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向生活的纵深处挖掘,去发现,去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再回馈给生活千般酬唱——这不正是生活和诗吗?这样的解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写作视角,让我们学会以新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共勉,同学们。

猜你喜欢

六便士苟且高晓松
月亮与六便士(四首)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呵呵
苟且的人生,想想就泪奔
友情
六便士上的月亮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找个理由帮朋友
信奉苟且,到了远方还是一样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