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2016-05-14刘秀娟
刘秀娟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论文分析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现状,总结出阅读不够、积累不足、作文指导方法欠缺是造成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思路狭窄的重要原因,最后从作文命题生活化、内容生活化、指导生活化、评价生活化四方面探究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不足200名学生,学生全部来自农村,70%是留守儿童,其在我区农村小学中具有代表性。我对本校三到六年级四个班共120余名学生进行习作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1.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小学生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受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孩子很少出去旅游,见到的、听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丰富,长此以往,学生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习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习作过程。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观察,是否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人、事、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纪实,轻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为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想象作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农村小学,教师指导纪实作文偏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涉及甚少,学生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重课内,轻课外
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上只是将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生较少阅读课外读物,且学校组织的活动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或社会实践更少,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训练只会导致小学生作文假话连篇,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二、对策思考及建议
1.作文命题的生活化
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进行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式,当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时,学生作文就没有倾吐的情境,不易激发写作兴趣,导致学生难以下笔。因此,题目贴近学生农村生活经验,以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切入进行命题,调动学生兴趣,回忆往昔的生活,他们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如命题《哥哥的婚礼》贴近家庭生活,《大扫除》贴近学校生活,《赶集》贴近自身经历,这样写起来就顺手多了。
2.作文内容的生活化
作文内容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美景与感悟,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及时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的收获与感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例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并根据自己的比赛经历,完成习作《汉字听写比赛》,这样学生就乐于完成这篇作文了。
3.作文指导生活化
作文教学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丰富和提高教师指导作文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倡教师写“下水文”。教师可以与学生同题作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下水”。比如:在指导学生创作《我做错的一件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最后悔的事,通过自己的讲述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找到写作材料。然后教师和学生同时作文,与此同时,随时给予学生引导,这是最直接的启发和经验,学生只要挖掘合适的素材,用心领会,顺着老师的引导,就可以较好地完成作文。
4.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评价是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操作中,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教师的评语常常缺失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的评语往往是一些“写得不够生动具体”“思路混乱”等套话,教师很少谈切身体会和感受,致使作文讲评形同虚设,学生越来越远离习作的真实客观的反馈评价,远离成功的表扬、赞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由此,建议用生活化评语批改作文,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改变以往的老套路,将自己融入文章中,追踪作者思路和情绪的发展变化,从而充分发挥评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