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2016-05-14张苗苗
张苗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几年的时间了,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反思,我眼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之路渐渐变得清晰。每次反思都能让我在信息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启示;每次反思都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每次反思都能逐渐丰满我信息教学的羽翼。
一、在备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如果要设置,怎样设置效果会更好?
刚入职的那两年,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其中困惑很深的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怎样设置?于是,因为名师在课堂上都设置了导入环节,强迫自己设计一段“导入”台词。总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迷障”,走不出来,有时就是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也走出自己的课堂,听过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比较发现:导入环节设置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为了“导入”而导入,画蛇添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底气足了,敢于尝试不同,有时感觉一段优美的音乐就能顺利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简单实效。
2.认识相似软件时,多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并思考:两款软件的异同点,怎样设计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要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小学阶段学生要了解的软件主要有:计算机画图软件、文字图形处理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光影魔术手等)、多媒体播放制作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ovie Maker等)、网页制作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Flash)等。学生在学习使用这些软件时,都有一个先认识后使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设计较好的比较方式,顺利突破学生“怕生”的心理防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Word软件的知识进行迁移。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对Word软件知识也进行了复习。
3.哪些内容在本课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要不要展开讲解?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3册第5课《文件之家在哪里》这课中涉及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扩展名”确实是个不太好理解的知识点,要不要在课堂中详细展开讲解,教师要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定。如果把握不好,就变成:教师“埋头苦干”,学生“云里雾里”。水平较好的班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件的图标等方式,引入文件扩展名的知识;水平一般的班级,建议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避开,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等到高年级,再慢慢渗透。
4.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教材需不需要改动?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4册第8课《难忘的入队仪式》这一课中,有的教师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微调,改成了学生最近经历过的感兴趣的《难忘的达标运动会》,改动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当然,教材内容的改动要慎重,想要把这一课上好,教师就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素材,并且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在上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指导学生有效地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针对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来划分,然后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课的课后都有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做一做”:1、2、3。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划分: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完成全部练习;水平一般的和学困生,可以选择一道题目来完成。
2.有针对性地选择分小组形式展开教学。
在我的信息课堂中主要用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
(1)自由组合:适用于学习内容难度小、任务分配之间的差异小、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合作学习。例如:上网查询资料可以选择这种分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基础是相接近的,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
(2)教师指定:当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时,由教师指定分组效果要比学生自由组合好。当学习有一定难度时,学生往往会选择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一组,造成学困生没人要的不良局面。这时教师要主动出面干预,有针对性地均衡优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并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提倡互相帮助。
3.有选择性地采用竞赛闯关的方式讲授新知。
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使用不当也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慎用。较难的部分尽量不用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反思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学习别人,反观自己,我思故我在。教育这个行业,更让我认识到创新、提升的重要性。我想,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我才能不断从启示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