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引导小学科学的策略
2016-05-14马金才
马金才
一、定向诊断,找准思维起点
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比较少,对概念性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有难度,然而就科学这门学科来讲,其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概念,由于这些概念的抽象性和专业性增加了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借助于思维导图这种视觉组织工具,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并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的纠正和扩充要借助于思维导图,从而重新建立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实现对新概念的掌握和重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定向诊断原有的概念,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有关问题的特定性探究情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举个例子,教师在讲授《观察树叶》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树林里去采集各种不同的树叶,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树叶进行分类,最好能够写出自己这样分类的理由。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学生通常会从两个角度对树叶进行分类,一是具体可见的树叶形状,二是五颜六色的树叶颜色。在这两种分类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采用导图的方式归类梳理各类树叶的特征。比如,就树叶的颜色来说,一般有红色、黄色、褐色、翠绿等,还包含很多杂色,就树叶的形状来讲,则更加多种多样,比如,椭圆形状、针形、扇形、心形、鹅掌形等,五花八门。引导学生将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并绘制导图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广泛感知上升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二、问题驱动,助力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能力。针对于此,笔者在上《观察树叶》这一节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首先让每四个人作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各拿有一片树叶,且与该小组其他成员持有的树叶在形状和大小上保持基本一致。然后让他们仔细地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然后把小组成员的树叶混合在一起,每个成员再寻找出自己的树叶。经过笔者的试验,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成功地找到自己的树叶。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树叶的特征,给予学生更大的信心。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树叶以后,笔者又给他们分配了一个任务,就是给自己手中的树叶画像,这一步的难度更大,但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树叶的纹理和局部特征。成员画像5分钟,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根据画像在别的小组内找到相应的树叶,为了让别的小组的成员成功地找到自己的画像所对应的树叶,每一个成员都会思考,即“如何才能抓住这片树叶最显著的特征进行画像,让别人能正确地找到呢?”带着问题,学生才能主动思考,寻找方法。这种问题意识正是激发学生认真观察树叶特征的动力,所以,能对自己的画像进行完善,并且综合运用看、摸、闻、量等方法,激发思维的火花。等到观察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对每一组成员的观察、发现作一简单的总结,然后把学生的生活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将感性观察上升到理论总结。这一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原有的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过渡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知道不同的树叶在形状、颜色等方面各有不同,而且了解一片树叶的基本构造,即叶片、叶柄构成的基本部分,将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从而达到课本的知识目标。
三、丰富导图,提升概念重建水平
将一个新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教学目的绝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且要去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在上述实例中,教师可以把每个小组成员受众持有的树叶从1到16进行编号,这些叶子中包含四种植物,每种植物又包含植物生长的四个阶段,分别取自这四个阶段的叶子,嫩叶、成熟叶、老叶、枯叶,引导学生区分这几种树叶,并分享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检验和应用新学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最好能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毕,可以派出代表为学生进行解说和展示。
总之,构建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于思维导图,然后逐渐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思维模式。通过思维导图连贯和整合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将原有的知识进行逐渐的修正与提高。而且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将旧有的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从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学好科学这门学科,提高综合素质。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