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书创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2016-05-14李晓京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墨法结体章法

李晓京

[摘 要]在中国书法中,行书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艺术样式,在体势多变的笔墨与空间之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行书很适合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和表达审美感受,结合创作实践,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行书 笔法 结体 章法 墨法

[中图分类号] G6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85

一、行书的艺术特点及创作原则

1.行书的艺术特点

行书是处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产生是为了弥补草书的难以辨认和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而特有的。“行”即“行走”,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有时真、行、草等书体杂糅于一幅作品,只要处理得够协调,也同样能传达出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行书包容性比较宽泛,很适合抒发书写者的感情和表达书写者的审美感受,因此我也比较热衷于行书。我们每一个学习行书的人都能够说出一大批历代的书法大家,如“二王”、颜真卿、宋四家、明清诸家;也能知晓如《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等法帖。这就为我们日常的学习提供了相当多且优秀的范本。我们都知道,临摹是创作的基础,而临摹的唯一目的就是创作,并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如不思创新,只一味地重复古人,这只能成为“书奴”;然而不通过临摹,空喊“创新”,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行书的创作原则

创作过程是一种无意与有意的结合,无意主要表现在随意性中,需要高度的感性成分,而有意则表现在适时的对作品进行调整。从汉人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蔡琶《笔论》)。到宋人的“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苏轼《评草书》)来看,古人都是提倡书家创作时应没有精神负担来做书,切勿为书而书,刻意求之。

行书创作中应注重笔锋的运用。所谓掌握“用笔”就掌握了书法的技巧,且“用笔”在行书中主要体现在用锋之处,而用锋主要在提笔时较有难度。常人往往按得下去提不起来,字常显得缺乏灵巧、轻盈感。

行书与楷书的快速书写是两码事,这点也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行书中某些笔画被省略,如三点水被一笔带过或四点水被略为三点水来书写等。因为行笔速度较快,线条的质量则易显单薄,在起笔和收笔时就更需注重用笔的技巧。起笔有藏露之分,日常书写多用藏锋,这与做人的道理相似。

在笔法上,行书创作时应注重提按、露藏、方圆、曲直等的变化。书法是线条艺术,用线条来布白,传达美,这也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线形、线质的差异直接影响作品不同风格的产生。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结体与笔法前者要求简单、便捷,后者却要求变化丰富。我们知道字体变,笔法空间运动形式也变;结体变化停止,笔法空间运动形式的变化亦停止。一定的字体结构总是与一定的笔法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草书与絞转,楷书与提按,便是一对对应运而生的孪生子。既不可能字体结构改变而笔法不变,也不可能笔法空间运动形式改变而字体结构不变;字体结构与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便属于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行书创作在章法上要实现虚实、黑白、大小的协调统一。章法涉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涉及虚实、黑白、大小以及落款巧妙安排。“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孙过庭《书谱》)。行书的创作就要敢于打破平正并创造平衡。“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则愈妙”(曾熙《书林藻鉴》),应不失法度又有生动之感。

行书创作时要充分发挥墨的层次,要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书法的点画线条是通过墨色来实现的。近代书家包世臣在谈用墨时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艺术一大关键也。墨分五彩,浓淡枯湿焦,由于书体的不同,用墨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然而需注意用笔与用墨的协调统一,墨色与字的结体,与作品的整体布局有机统一。书写过程中自然呈现不同的墨色,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二、个人创作经过及作品分析

1.作品创作经过

此次创作也花费了我一些时间和精力,在黎老师定稿之前我写过几副,自己均不大满意,后从其中挑出一幅勉强过得去的作品,拿来请黎老师指导,结果发现自己对行书创作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黎老师花费了许久时间来为我精心指导。我受益匪浅,当天晚上便趁着一些激情和一丝不快进行书法创作,夜深时分没有其他杂念,自己完全沉浸在书海之中。为了写得更为满意,便将黎老师指导过的那幅作品写了三次才放下。带着略微的满意看时间才知已是凌晨四点多了,便产生通宵的念头,教室里有电脑,我带着些许陶醉走上前台高歌了一曲。其实那刻的声音不知道已经在古老的王城校园里传得有多远了,我顿时收住忘我的情怀,随便在地上找些废纸不断地书写。直到窗外泛着淡淡的亮光,六点多钟我才带着些倦意回到寝室大睡一觉。

2.创作作品分析

通过此次创作,再加上平日对书法的简单认识,我对此作品做一简单分析。该作品首先在章法上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采用竖式条幅的形式书写,取法多用“二王”笔法,夹杂一些现代人的表现方式。在用墨上没有刻意寻求太多变化,而在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变化上用了较多工夫,一般说来笔画少的字用墨较浓、较饱满,结体宜放大,以与其他字保持协调,而笔画多的字则反之。此副作品开头的“八月”二字比较难处理,它们位于作品始端部位,宜用墨饱满,字体放大,而这二字如果放大则会显得结体不够紧凑,故处理时没有将二字放大。

此次创作过程中我对疏密关系有较多的重视,其中第一行的“庭”字、“潇”字、“还”字和“万”字处理得比较松弛,与第一行其他字相互间形成较强的节奏感。第二行中“梦”字、“愁” 字、 “开”字和第三行的“酒楼”二字、 “落”字和“游”字均在空间布置上处理得较松动。并分别与周边其他字形成强烈对比,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用笔以中锋为主,很少使用侧锋,以加强作品的力度和精神面貌。

三、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反思

当代书法从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来说,基本没有增添新的内容,而字体结构的变化却层出不穷;现代艺术受社会现状的影响要求风格和视觉冲击力强烈,促使很多书家更多地在考虑作品给予观众的第一印象,这使得章法地位更为突出。当然,墨法自近代以来的迅速发展,使它在现代书法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他分散了人们对笔法的一部分注意力。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忽视笔法的理由。笔法控制线条感情色彩的作用,始终是不曾改变的,一件作品除了宏观效果外,是否具有持续感人的力量,首先取决于笔法的得失。

古代没有实用书法与艺术书法之别,他的实用性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书法尚未成熟期,古人为实用需要而书,无“为求人爱”的刻意故作之心,以质朴自然流露本性,故作品虽然粗朴,倒也有天真之气。随着字体的定型、技法的完善,书法同时变成了艺术品。现代人为参赛、展览、销售而专门创作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追求作品的效果,书家费尽心思,有着比古人多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创作意识,所以“无意于佳”之作几乎难见。殊不知《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皆为草稿之作。

实用性的书法,本应是信手率意的,加之对优秀范本的研习,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一旦加上了功利色彩,就给心理上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违背书法创作的精神。当前的书法创作,已没有“无意于佳”的古人的环境,要写作品大都是有意的,如何使书法作品在有意中能抒情达意,进入“无意于佳”的意境,是值得每位书家深思的。

[ 参 考 文 献 ]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海良.陈海良解密《十七帖》[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3]庞英华.简析书法作品的创作[J] .科学时代,2010(5).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墨法结体章法
写意青蛙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