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就业导向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6-05-14范雯雯
范雯雯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的办学定位,可当前却面临着“进口”“出口”两难尴尬境地。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情况的反映,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加以强化并渗透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高职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在目前高校继续扩招的大形势下,高职教育却面临着“进口”“出口”两难尴尬境地:高职新生需多次补报、降分录取,就这样报到率仍流失10%;高职的就业出口也排列在各类高等院校之后。高职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的办学定位,高职毕业生就业按理应该最具优势。如德国的职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足2%,并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美国的高职教育是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我国目前经济处在大力和迅速发展时期,中国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几个百分点。我国从业人员在技术、能力、态度、责任方面的不足已成为产品质量不尽人意的重大原因之一,可见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为什么理论分析与现实差异如此之大?
一、高职教育理论分析与现实差异存在的症结所在
(一)部分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较低
有资料显示,适应职业发展趋势的现代人才在能力上应具备五个方面:(1)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能力;(2)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集体一员和谐地参与工作,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在素质上应具备三个方面:(1)阅读、书写、运算的技能;(2)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个人品质、诚实、集体责任感等。而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却反映高职学生整体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具体表现在:组织纪律较差,缺乏诚信,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实干精神,过于追求物质待遇。
(二)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厌学现象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在“养尊处优”和“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家庭、社会中索取而不习惯付出,不能吃苦,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心理脆弱,不成熟,人格不穩定;另一方面,他们负载着上辈无限期望,在各种观念和现象影响下,在教育的高投入下只为一个好工作,读高职那是万般无奈,在校期间普遍存在厌学现象。
要解决内外冲突的这种窘况,高职的出路只能在高职毕业生的“出口”二字上了。学校是人力资源中心,用什么样的丕料生产什么样的合格产品,是其最为本质的功能。无论当前就业的形势如何严峻,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需要受过较好教育,具备一定素质、能力的人才,所以必须坚信高职的办学宗旨,对症下药,练好内功。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在高职教学中做好就业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合格人才的对策和措施
(一)认清社会现状,对学生进行定位教育
1.以人为本,进行针对性教学
学生进校的第一年,只分方向不分专业,进行职业基础性教学,此阶段特别要突出职业导向教育。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多方面的渠道,为学生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职业信息情报,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综合学生的学力、智力、体力、性格、志向、能力、家庭社会可利用的就业资源,对学生提出教育培养建议:(1)选择合适的、能胜任的职业进行对口“专业学习”;(2)继续“升造”;(3)准备独立创业等,以此进行分班,每个班人数不应太多,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
2.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教师眼中的“好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情况却不尽人意,而有些“差学生”工作后的发展后劲却让老师们、同学们出乎预料。其实这是对人才类型认识不足,单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缘故。人才的类型很多,有智力型的,有语言型的,有操作型的等等,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就得有的放矢,扬长避短,不能只图省事,用简单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
由于许多情理之中的原因,高职学生大多出现眼高手低、行为懒散、学习不求上进,心理年龄普遍低于生理年龄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得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不能只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随时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调整教学方法。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是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看法,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评价,用真诚的关心来爱护他们,必要时甚至可用“诓孩子”的教学方法。只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再“牛”的学生也会触动。
(二)强化高职教育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
1.强化教学中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毕业生区别于社会就业大军的标志性特点就在于经过专业化的职业培训,这点也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但如何获取职业的适应能力、职业的发展能力却是当前高职教育不可回避、必须加以解决的头等问题。学生进校后,结合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就业计划,这样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的贮备、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动态的预测。
2.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从当今社会来看,无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职业如何变迁,任何一个职位都会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也只有这样才囊括了任何职业所要求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而这些要求与我们高职学生的自身成长特点正好相冲突,且职业道德的培养也不是一夕之功,还必须借助职业生涯的磨炼。在高职三年学习期间,必须严抓两个问题:
(1)责任心。每一学期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操行评分,在评分时把责任心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进行细划和测评;最好单独作为一个考核项目,把它分解为自我责任心、对他人的责任心、对集体的责任心等,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分别打分,综合评定。其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有意识加以唤醒和重塑。
(2)严谨态度。从幼稚园开始,老师就开始教导和强化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可反而进入高职校后,不光学生自己,甚至老师对纪律性要求也越来越松懈。其实,出勤可折射出一个人处世哲学是否认真、负责的态度。所以,要从小事入手,在各项活动中、学习任务中、教学管理方面都要严明纪律要求,让学生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严谨的习惯。
(三)加强高职学生基本功训练和提高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文字应用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沟通能力与技巧等,这的确不冤屈一些高职学生。如同样的问题再换个角度问,立刻变得茫然;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的提问,都会演变成自提自答的设问;不足百字的答题内容不光错字多,而且语句不通,从头读到尾不知其叙述的是什么等。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教师有时不要从头包完,必须不同程度留有余地,引导学生来完成,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能力。作业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考核要求也要多方面,不一定只要求答案正确,只要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了分析、判断,进行了归纳、概括,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进行了演绎和推理,都要加以推崇和肯定。
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社会、行业现状等情况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方向性地布置一些专题性作业。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形式公开汇报,考核的标准也可由学生共同商榷决定。测评标准可参考下表:
尽管完成一个专题作业费时又费力,但当专题作业完成时,同学们可同时收获多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提供了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机会,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运用现代设备展示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企业用人是理智与冷酷的,走出校门的学生头等的大事是生存。当高职培养的学生具备了现代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自然就经得起社会考验,也经得起职业发展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伯顿·卡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2]谢苗枫.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5-01-20.
[3]王寿斌.区域经济“转型”期待职教提前转身[J].教育与职业,2010(07):80-81.
[4]卿石松.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J].人口与经济,2012(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