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
2016-05-14张利范华泉
张利 范华泉
【摘 要】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运用生态和谐理念分析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教育大生态环境中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和“自发治学”,实现综合英语课堂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课堂生态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自发治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师生是其教学主体和核心。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何有效地調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建设?这几个“如何”是当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也不例外,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未体现出这些不同。本文就以外语类院校非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教育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内涵。
二、外语类院校非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仍然局限在固定的教材,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依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当作简单的播放工具,未能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认知功能。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是教师个体的经验型教学,教师凭借个人的经验或者教研组的经验组织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按照单词教读、语法讲解、课文分析和课后练习讲评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完全起着“收音机”“收录机”的作用,扮演着“recorder”而非“reporter”的角色,教师习惯于灌输,大量讲解,少有生成。
种种教学现状与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息息相关。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高过级率给了英语课堂过多的压力,使学生长期困扰于四、六级考试备战中,忽视了其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过于被动;而教师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化、机械化,教学内容缺少更新,导致知识陈旧、固化、老化毋庸置疑。这种较为封闭、自上而下式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这种教学方式普遍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知识的认识情景设计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因此,应该在课堂上引入生态元素,在课堂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组织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理据:课堂生态学的内涵
根据Cremin的“教育生态学”观点,我们可以把教育看成是由社会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如:社会与文化)、教育生态系统(教育部、教育厅等)、学校生态系统(校长、教务处、学校资源设备等)、课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课堂生态客体:课堂人文环境)组成的一个大生态系统。本文借用了生态教育的理念,探索外语课堂教学规律。我们可以把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看成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因子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神态的双重属性;处在同一“课堂生态环境”中的这些生态因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动态平衡的生态学习环境。而教学支持性环境如条件资源、学习氛围、课堂文化等对课堂时空内生命体(教师、学生)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
四、课堂生态视域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涵
在综合英语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我讲你听”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引入微课视频(Micro Video),突出教学重难点,重视个性差异以及关注学生情感素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但还应该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引入生态元素,进一步营造生态化课堂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生态视域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两大生态主体因子(教师和学生)上,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在教师角度上,应该在生态环境下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在学生立场上,应该在生态环境下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发治学”。
(一)教师:在生态环境下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在生态化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课堂的教学实效。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环节,上好每堂课是教师的天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追求教有实效、学有实效。要使教学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备教材”,也不能只“备班级”,更要“备学生”,应该根据班级之间学生情况的不同、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摒弃一味地追求以四、六级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做法。
教师、学生、综合英语课程三大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者统一于课堂人文环境当中,四大生态因子(教师、学生、综合英语课程和课堂客观环境)构成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生态学习图。在综合英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综合英语课程把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教师输入的信息后,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再把实践结果反馈给教师,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属于“有效教学”。其次,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则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拓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备课“备学生”的宗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互相协调的动态课堂生态系统。
(二)学生:在生态环境下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发治学”
“自发治学”是学生在和谐生态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研究学问。在探索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使学习者“自发治学”。由于英语课堂教学长期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性教学,使得知识灌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三尺讲台成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师的绝对权威,缺乏民主氛围,学习者不敢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可能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偶尔有那种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的学生,都会被认为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被认为是非主流之辈。整个过程学生被动、顺从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并按照教师的行为刺激方向发展。在这种貌似和谐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的过多干预会导致学习者趋向于被动接受知识,更加依赖教师的辅助,学习者驾驭目标的独立性被教师的支配性控制所干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实现其“自发治学”的目的。
五、结语
总览上述研究发现,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教育生态大背景下,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追求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自发治学”。
【参考文献】
[1]Cremin L. Public Educa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6.
[2]Leather J & Dam J.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3.
[3]戴炜栋,王雪梅.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2):8-13.
[4]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5]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05):59-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