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6-05-14卢岚岚王静
卢岚岚 王静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是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将这一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课题进行研究,寻找正确的构建方法。高职院校的受资助学生在人格方面容易存在缺失,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国家对这一群体也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资助系统建设已经逐渐完善,为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除了物质上的资助,还需要提供心理上的辅导以及素质上的教育,使其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助育人机制下获得健康的成长与进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建设需要具备鲜明的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特色,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1]。当前阶段,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在其发展中需要面对不同方面的文化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也是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正确的思想与方法去处理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不断地吸收优秀的文化,杜绝腐朽文化的干扰,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与性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还需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它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创新制度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将改革创新的时代价值观念作为自身体系建设的时代性标准。高职院校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充分发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使其能够在激烈的民族文化价值竞争中始终具备良好的生命力与竞争实力。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注重资助,忽视育人
贫困学生的教育,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再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參与。目前在资助工作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更为淡薄,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学生首先在获得资助的看法与态度上就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得到资助是应该的,出现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对举办的相关感恩活动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用心去领会资助的真正意义,这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联系,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资助比较重视,而对育人忽视。在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中,进行贫困生的认定以及评选助学金、助学贷款是其中的主要工作。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有的学生会提供假的家庭情况证明,或者出现拉票、争名额等问题,高职院校针对资助工作将重点放在了操作方面,不重视贫困生名单的选择确定以及贷款办理的具体事实情况,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诚信及感恩教育。另外,贫困生也会因为家庭方面的困难形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或者虚荣心,学校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为了让国家的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并得到落实,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诸如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等类型的活动[2]。但是通常的情况是相关的活动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走表面流程,主要是围绕感恩或者自强等传统的形式开展资助育人活动,这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心理,对感恩与坚强、诚信等品德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其内涵,也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意义,而且受资助学生也不能真正地去感谢政府、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只是定期理所当然地拿钱而已,这些问题都是资助育人工作不到位造成的,资助育人工作形式的单一、缺乏创新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校外实习,通常学生会在大三上学期就开始离校进行企业实习,因此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就会间断,使得资助育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此增强其感恩、诚信观念,但是通常学校的资助育人管理者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考核制度也不完善,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完善
(一)确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建立的资助政策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济上的资助,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摆脱了求学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困境[3]。为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资助育人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对相关的心理与思想上的教育比较忽视,没有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状态,需要对资助育人机制进行完善。比如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相关资助育人工作的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确立了“育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理念,在经济上实行资助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援助以及能力扶助、就业帮扶等工作,将育人融入助学的全过程之中,实现资助育人机制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理论思想的进步中获得正确的成长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使其具有正确的努力方向。
(二)开展资助育人系列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资助工作,是当前阶段政府在教育领域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形式,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政策的一种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资助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贯彻关爱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原则,将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实施资助育人的系列项目,促进相关思想引导活动的开展,比如利用心理援助工程的开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或者开展学业帮助项目,在学习方面给贫困生提供帮助,改善其学习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主要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去完善资助育人机制,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助学贷款等政策的内容与具体的实施流程,通过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求真务实、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对受助学生的履职情况及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果进行监督,真正促进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三)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国家的扶持,科教兴国属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在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帮扶的时候,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比如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一个地区或者高职院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并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筛选,对学生的学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另外,在助学贷款政策的调整中也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资助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得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对于受资助生毕业后的生活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比如助学贷款可以执行免息政策,能够提前或按期还款的学生可以为其退还10%左右的贷款资金,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好处,并且能够真切地学会感恩。另外,为了扩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范围,还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或者建立贫困生基金的方式,集合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这些方式都是比较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去自觉地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帮助,更要注重对精神方面的教育,建立功能全面、切实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增强资助工作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叶长安.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98-100.
[3]徐治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世纪桥,2011(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