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2016-05-14刘帅李万佳
刘帅 李万佳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的培养与作用的发挥。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创新性 现状 实践 建议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就高校党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扩招,学生数目剧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入党积极性高涨,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单纯
目前高校学生入党要求严格,具体表现为: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社会实践能力强等。但部分学生党员身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存在入党前拼命表现、入党后对自己不再严格要求的现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思想滑坡、自我放松,甚至个别学生党员的言行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二)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难落实
目前,学生党建工作普遍存在“重党员组织发展,轻入党后继续教育”的现象,导致部分党员出现“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大学生在成为正式党员或积极分子之前,要经过层层培养和考察,导致学生在加入党组织之前,学习拼命、工作认真;但成为正式党员之后,思想懈怠、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下降,导致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
大学生成为正式党员的时间多为高年级,由于此时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工作积极性降低,出现 “倒置现象”,即部分党员的积极性不如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实践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政治理论教育
大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对新潮的思想缺乏准确的判断,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关注国内外最新形势,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自我检讨、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让党的知识在实践中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
(二)明确学生入党标准,综合考查学生素质
针对某些入党目的不单纯或是能力不够的学生,高校应该明确标准并严格执行,使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进入党组织。同时建立健全党员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水平,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党建骨干力量。
(三)建立学生党建工作的专业化队伍
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应以培养具有创新、团结、高效、奉献品质和精神的学生党员为目的。支部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并逐步把党支部建立在学科点上,是加强支部建设,促进支部工作创新的有益尝试,结合实际,不断根据客观情况调整分析,构建变动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管理新模式,对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科学运作、高效管理、竭诚服务提供了新形式。
(四)扎实提高党员教育工作
保证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顺利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加强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与进步,共同发挥模范作用。同时,学生党员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进步,从而解决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问题,达到有效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
三、关于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政策和建议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相较于社会党建工作的开展有其独特的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高校资源,真正做到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到实处,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关键。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支撑点
丰富的文化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得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党建工作,例如,播放爱国影片、举办讲座和诗歌朗诵等,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政治信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
(二)健康的校园网络是拓展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学生获得信息和交流的第一选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各种资源用于自我学习,但也可能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宣传,并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網络学习和交流,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从而使党建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
(三)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是关键点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转变。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
优秀的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的榜样,优秀的学生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健康的心态,学习上刻苦钻研,工作中尽职尽责,生活中乐于助人,要尽可能地在学生中发挥积极有效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马利.闪光的信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2]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邓红英.高等学校实现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