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本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2016-05-14杨彩旋
杨彩旋
当前数学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拘泥于教材上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僵硬的、死板的知识,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识记,这让很多学生置身于题海中苦苦求分,极少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本质,抑制了学生的求学意志,更别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对课本上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得周全些,为学生搭建数学学习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交流,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再生成”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不断参悟课本中问题的本质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其后继学习的需要,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提炼,认识和把握最本质的因素,这样远比死记硬背几条性质更有效。若只会机械地套用现成的公式,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就背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的原则。数学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的源泉,是思维的凝结体,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技巧,形成了一个个相连的知识网络,常常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题不在多,经典就行。”如何利用例题的本原性,串珠成链,使例题教学的功能最大化,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例题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背景探悉,抓住本质,突出其数学的本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大有益处。
二、选用课本经典例题,巧妙变式,充分挖掘题目潜力
很多教师为了多讲几个例题,让学生多做几个习题,在例题教学中往往省略一些显然的、“众所周知”的条件、方法、过程,更不愿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一些深度的探究。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就是解题,习题解得越多、越快就越好。于是,数学教学被强化成解题训练,忽视了数学学习中许多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对发展智力、改变思维、培养能力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看到每一道题时,往往不是首先对试题中给出的数学情景、数学条件和所涉及的数学过程进行认真而具体分析,而是急于去寻找它与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题,找到相似的题目后,便把该题的方法套上去。这种把数学教学强化成解题训练的状况,对学生学习数学极为不利。教师所选用的每一道题,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所加深,在思维上有所提高。教师可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能够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每讲一道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机械地套用熟悉的类型。题贵在精而不在多,只 有达到会做一题就会做一片题的目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以应付各种相关的考验。
三、解题方法尽量形成可操作性的程序化模式,便于应用
一般地,类似的习题会散落在各个章节中,教师见到一题讲一题,仅为讲完题而讲题,最终,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若教师通过整合课本的例题、习题,把所学的内容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感悟各题的共同特征,并得到一般性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例题的练习时,学生就容易抓住思维的源头。
四、善于借助课本之势,发挥“急智”,善于启发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讲题效率,通常采用的教法是出示例题、讲解思路,然后写出解答或学生板演,实质上难脱离一个“灌”字。其实讲解课本的例题、习题不仅是解题规范性的示范,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更要充分展示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创造性的体验。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交流与补充,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解题途径、方法由“自然而然”引导到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并接受学生间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方法的补充,最后以课本示例的细腻剖析培养学生严谨、完美的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