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与值钱
2016-05-14陈鲁民
陈鲁民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很有意思:一是有钱的人却不值钱,他们一无本事,二无贡献,却富得流油,这是最不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富二代、名二代,就因为有个“好爸爸”,一生下来就在钱堆里打滚,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结果多数都成了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有的是钱,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再就是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来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就说“钱顶美国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走”,言外之意,他很“值钱”。但他始终对钱没多大兴趣,自愿过着平常的生活,即便后来拿到一笔百万奖金,也很快就捐赠了出去。还有邓稼先,那可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总设计师,你说该值多少钱吧?可他一直生活清贫,拿着普通人的工资,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得过两次奖金,共二十元。
因而,让值钱的人又很有钱,才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齐白石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画很值钱,随便涂抹几笔,就能换来成千上万的银子;乔布斯很有钱,是因为他的脑子很值钱,一个“苹果”就使他财源滚滚;股神巴菲特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点子、眼光很值钱,能和他共进晚餐,需付出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这样的人,造福社会,服务公众,自己也不少挣钱,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规律,多多益善。
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越值钱的人越有钱,因为其劳动质量高,社会贡献大,反之,若值钱的人却没钱那就是悲剧。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值钱”的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被关进牛棚,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家产被没收,工资被扣发,至今提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如今,虽然知识、技能值钱了,但不值钱却有钱的人也不少,这种人身无长技,早晚会坐吃山空,破落衰败,“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难逃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所以说,有钱的人却不值钱是很危险的。
要让值钱的人有钱,一是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羁绊,就是要让有能耐、贡献大的人先富起来,腰缠万贯,富得让人嫉妒;二是那些值钱的人自己也要拿出真本事,干出绝活,做出突出贡献,让你的老板、上司觉得你确实物有所值,就该给你高薪,也让你周围的人口服心服:人家就是有本事,值这个价!
一个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的社会,一定会有一大批既值钱又有钱的人成为社会中坚,显示着正能量,起着榜样的力量,昭示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处世,引领劳动为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社会风气。你想有钱吗?就去长本事,学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君不见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擅长赚钱经营的商场骄子,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儿,不是到哪里都抢手,到哪里都吃香喝辣的?
让值钱的人有钱,那是必须的。
(选自《解放日报》)
【推荐语】 “有钱与值钱”,两个有点相近的概念,在作者的条分缕析下,将各自的特质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诙谐幽默地表达了“要让值钱的人有钱”这一论断,读来轻松愉悦。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遵循最基本的逻辑思路:先摆现象——“有钱的人却不值钱”“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接着分析“要让值钱的人有钱”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如何让“有钱的人值钱”,最后化用一句流行语,幽默地推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这种逻辑思路适合多种类型议论文的写作,运用得当,会使文章紧紧扣住中心论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