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分析

2016-05-14李蓓蓓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李蓓蓓

摘 要 以新农村建设为大背景,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迅速、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四川山区为落脚点,对该地区乡村旅游及景观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山地特色景观设计要素和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相关理论,初步探索并找出了适合四川地区山地特色旅游区的景观设计方法和开发策略。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山地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3

山地景观是四川地区地形地貌的重要特征,且该地形区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开展乡村旅游具备先天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四川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乡村旅游成为当代城镇居民放松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此,乡村景观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恰恰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乡村景观风貌作为乡村旅游区的“外衣”,成为了实现发展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乡村旅游及四川山地特色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和文化景观方面。现阶段国内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研究的重心集中在人口集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乡村生态学、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四川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多倾向于对乡村观光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观广义上是指依托旅游整合农业、生态、农事生产、乡俗风情及民俗民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载体[2]。其中,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因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之一,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此山地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3]。景观设计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宜采用合理式的决策方法[4]。村落景观要素、地形地貌要素、植被要素、道路景观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是四川乡村旅游区山地景观的五大组成部分。其中,村落景观既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重心,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地形地貌要素是山地景观最具典型特色的地貌特征,是植被布置和道路规划的依据;四川山区夏季高热高湿,冬季寒冷,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区[5],植被大多具有垂直分布带特点,海拔从低到高分别对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低中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海拔较高山地地区还分布有亚高山落叶针叶林;道路景观要素既是乡村旅游的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也是游客旅游行为的首要观景路线,竖向道路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游客的观景视角和对周边景观的第一印象;公共设施要素是指与景区相配套的卫生、照明、休憩、交通、安全和通讯等相关服务设施。

1.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空间格局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三大空间格局是山地景观所不同于其他地形的重要特征和分类方式。平远空间通常指坐落在视野较开阔处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岭之间比较平旷的地方或山脚的缓坡上,可分为远山旁水式、临坡夹路式。深远空间多分布在峰峦深处或小盆地之中,道路曲折环绕,四周较为封闭,可分为环山式、下沉式。高远空间指处于视平线以上的空间,即山顶的村落、房屋依山而建,山上群山连绵,山下沟壑纵横,分为高台式、山顶式[6]。

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乡村村落建筑外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地域文化丢失、同质化等问题。其中新农村景观的设计和改造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简单跟风、模仿以及特征不明等诸多问题[7]。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2.1 村落景观简陋而单调

目前,大多数村落建筑的改造即在建筑外墙涂上统一颜色的外墙漆,改造样式单一,不具特色。而院落景观则因为相对隐蔽性,几乎没有统一设计和改造。

2.2 农业景观单一缺乏美观性

农业作物种植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文化的根基,更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的重要因素。现有农作物种植大多以原始种植形式为主,不具备观赏性和美观性。

2.3 配套休闲娱乐设施缺乏

丰富而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能够使游客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也是旅游景观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四川地区现有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只设置餐饮、棋牌和垂钓等千篇一律的基础休闲项目,不具备完善的休闲设施。

2.4 服务及公共设施落后

现有景区大多缺乏完善的规划设计,信息导视系统、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公共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2.5 地域文化缺失,景观设计同质化

每个乡村景区都以当地不同的村落、人文及环境资源为依托,每个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也都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域特色加以区分设计,景观的差异化即是景区吸引游客的特色所在。

2.6 乡村景观文化缺乏体验性

21世纪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也将代替观光式旅游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和改造并没有设计互动和体验式旅游项目。

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策略

四川山地地形分布广阔、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山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根据本文上述内容中相关理论及目前景区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

3.1 景观设计生态化策略

这里说的生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景观的设计和改造应注重环保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景观打造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破环原有植被、土壤和水资源;在景观耗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另一方面,是指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景观应以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不同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处在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8]。农业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村落建筑上,还可以以各类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为载体,还可以落实在游客自身的旅游体验活动中,如村社外观和院落景观的改造,农耕博物馆、农事活动体验园的开设,打猎、垂钓、野炊和织布等农事活动的开展。

3.2 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空间格局布置景观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的空间布局形式是山地景观独有的形态,空间层次相对其他地形更加丰富,更有利与塑造出生动多变的景观造型。各类景观要素应该依据山地地形而建,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植被的破坏。例如,既可利用竖向垂直空间塑造阶梯状景观,也可根据坡地地形开展系列的攀岩、登山探险和滑梯等系列旅游项目。

3.3 旅游体验化的景观设计

旅游行为最为核心的要素即体验式旅游,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纯粹的观光式旅游,而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实现观赏、学习、交往、放松和消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符合当今的大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从观光型农业景观向体验型农业景观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均可以将场景体验化和情境化,如农耕生活的体验、乡村生活的体验化等。

3.4 景观设计应做到主题化和地域化相结合

目前,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和景观特色。而一个景区最具特色和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该景区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是否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地方。如果想让景区具备特色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景区根据市场定位和游客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特色鲜明主题;二是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将该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并落实在景观和旅游活动上。如都江堰的盆景村,该村围绕盆景为主题,对村容村貌、道路景观、休闲设计进行打造,实现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3.5 旅游配套设施应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全方位需求,具体表现为休闲娱乐项目单一,配套设施落后。餐饮、棋牌和农作物采摘三大项目成为当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仅有项目,住宿、购物、学习、交往、体验、探险和观赏等与游客旅游需求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因此,丰富旅游项目,以及增加与其相关的景观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相关的卫生、信息、交通、照明、安全、休憩和景观小品等公共基础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3.6 景观设计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策略

景观设计既要注重美观性,也要注重功能性。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的塑造也应在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基础上,本着观赏性原则进行设计。如在景区适当布置休闲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指示牌和卫生间等公共基础设施本身是功能性的体现,而通过设计使其具备地域文化浓厚、主题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的造型就属于美观性的范畴。

4 结语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进行探析,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该类景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初步见解。从而达到美化当地乡村风貌,改善旅游景观,丰富旅游活动的目的。最终通过吸引游客,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促进四川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伟大梦想。该文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作者本身提出的较理性分析和预测,诸多观点仍需进一步反复实践才可验证其合理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将来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6.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25-234.

[3]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

[4]温全平.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J].中国园林,2009(9):11-14.

[5]陈睿智,董靓.面向低碳景观的四川地域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J].建筑科学,2012(6):57-60.

[6]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9-20659.

[7]郑军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以浙江中部地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2):48.

[8]Douglas David etc. Countryside planning [M].Andrew w. Gilg,1978:44-76.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