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研究

2016-05-14智莹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有效途径高中化学

智莹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因而化学课堂会显得单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生成性教学,从设计弹性教学目标、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设计有效化学问题、捕捉化学教学契机和优化化学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生成性教学探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成性教学 有效途径

动态生成课堂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二是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三是课堂真实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或直接忽略动态生成,那么课堂只能沿着“原定轨迹”发展,毫无生机,也无任何教学惊喜,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也不高。为了让化学课堂更加精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实施生成性教学,以生成性教学引领化学课堂的进步与发展。

一、设计弹性教学目标,奠定课堂生成基础

教学目标的设计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改提倡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少一些高严格、高要求的预设,但预设仍然不能忽视。这主要是因为充分的预设对于化学课堂生成具有奠定性意义。教学前,教师应全面把握学生信息,结合化学学习内容,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预设好教学环节,从而奠定化学课堂生成基础。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一课内容时,教师结合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设计的弹性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进行分类(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在拓展学习中,学生能找出更多的物质分类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

以上目标的设计,其弹性主要体现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在化学课堂上,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方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部分学生也许能探索出更多的分类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弹性目标,利用语言激励学生探寻更多更好的分类方法,而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方法。如“你还能找出更多物质分类的方法吗?”“分散系又是什么?”“能用详细的例子说明吗?”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化学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化学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了。

二、创设化学教学情境,静心等待课堂生成

情境对于课堂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去情境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而在化学课堂中引进教学情境,再结合情境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就能带动学生积极地学习与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可以静心等待课堂生成,学生对于未知情境总是充满兴趣,满怀探索之心。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静等课堂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常常能用到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为此,教师可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设计生活化的内容,带动学生思考。

1.工业生产中,利用什么样的反应才能得到铁?(展示工业中炼铁的直观情境,带动学生思考)

2.生活中,窗户上的铁栏杆为什么要常刷油漆?(展示生活中的铁栏杆)

3.生活中,易变质的食品经常采用真空包装,或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是为什么?(展示部分易变质食品的图片)

鲜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思考问题即可,从而促进课堂生成。学生思考后,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

三、设计有效化学问题,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实际教学中,化学问题的设计必不可少。尤其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更要以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能设计封闭性的问题而应转向开放性、灵活性的化学问题,从而让问题答案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中的“卤族元素”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化学问题,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在学生深入学习了有关“卤族元素”的知识后,为了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设计了“如何判断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碘离子?”的问题。

由于问题较为开放,不同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检验方案。这样的化学课堂也避免了死板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学生经过思考,给出了部分检验方案:

生1: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看看是否有蓝色物质。

生2:可以直接用试纸进行检验。

生3:可以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黄色沉淀,则含有碘离子。

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至于哪一种可行或者不可行,教师无须马上说出,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判断、检验,带动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可见,越是开放性的问题,越容易让化学课堂呈现动态特征,也越容易生成更多的精彩。

四、捕捉化学教学契机,激励学生课堂生成

有疑问,学生才会思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以疑问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主动验证,激励学生课堂生成。众所周知,高中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已不能满足于规规矩矩的课堂学习,对于未知领域充满着探索激情。有时,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也不得不“妥协”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促进课堂生成。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猜想,有效促进了课堂生成。在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学生对于加热未打磨过的铝箔和加热已打磨过的铝箔有疑问,认为两者不一样。为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猜想,再引导学生实验验证。

生1:我认为加热未打磨过的铝箔,熔化不会落下。

生2:加热打磨过的铝箔,熔化也不会落下。

生3:加热未打磨过的铝箔会发红蜷缩。

生4:加热打磨过的只会蜷缩,但不发红。

结合学生的猜想,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验证结论。学生验证后,再进行总结。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去掉氧化膜再加热,熔化的铝仍然不滴落,你怎么解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真正抓住了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再提出深化问题,有效促进了化学课堂生成,真正变革了以往的化学教学。

五、优化化学教学评价,呵护化学课堂生成

在实施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利用评价,呵护课堂生成,以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力。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只注重结果,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评价,保护好化学课堂的教学生成,肯定学生的表现。

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以过程为主,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评价效果。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再验证答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环节为学生提出猜想→验证步骤→现象描述→教师精心观察→教师点评。有一位学生总结出了加热未打磨过的铝箔的实验现象:铝箔发红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结论: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对此,教师进行了及时评价:“非常棒,你能以实验为基础,对实验现象总结全面,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为关键的是,你对待实验的态度非常认真,值得大家学习。”此时,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回答问题,然后点评。由于教师的积极评价,其他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在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并挖掘“亮点”,从而鼓舞学生,呵护课堂生成。

总之,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教师还要善于以“错”引导学生,生成有用的教学资源,从而让“生成”引领化学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潘贤凯.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与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2]余银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2(9).

[3]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有效途径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