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因课程基地而灵动

2016-05-14李朝晖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灵动课程

【摘 要】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深入推进“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因基地而灵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有效推动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关键词】课程基地;课堂;课程;灵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75-01

【作者简介】李朝晖,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1171)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3年,因为开展蝴蝶监测研究的机会,我有幸接触到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此后的交流活动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因基地而灵动,课程基地建设正深刻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海安中学这所苏中平原上的教育名校,正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课程改革的蓬勃朝气。

海安中学的基地是灵动的。海安中学的“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是一个凸显生物学科特质、又把环境课程有机融入的、“跨界”的课程基地。走进海安中学的校园,清纯的自然气息和深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树木成林,名花荟萃,生态教育园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进基地大楼,“主题文化墙”迎面而来,一路相伴,生物数码、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实验室内,数码显微镜、PCR扩增仪、3D打印机等实验设备一应俱全,三五成群的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他们感兴趣的研究。相信,整个大楼,即使没有“生物”“环境”等字样的提醒,只要置身其中,你也能一下子准确说出基地的名称。

海安中学的课堂是灵动的。走进课堂,学生正通过观看三维动画和3D打印的模型,直观了解生物组织的结构模式;通过操作“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探究其结构与功能,教师通过监看系统及时了解着学生的实验情况并跟踪指导。在这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被彻底打破,开放、创新、互动的物化平台为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提供了可能,学生的兴趣调动出来了,学生的手、眼、脑并用起来了,学生的嘴巴张开来了,合作与交流、实践与体验等课程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基地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海安中学的课程是灵动的。走进基地课程资源研发中心,《生物多样性》《环境化学》等10多种基地自编教材整齐陈列。翻开教材,既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也有学科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既有乡土特色的地方课程,也有与高校合作建立的选修模块课程,初步形成了难易有别、层次多元的课程资源体系,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了丰厚的载体。学生活动中心内,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自制的实验器材、自编的科普宣传画册等更是个性十足。“环境科学社”开发的“海安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课题,贴近生活;“萌蘖社”编写的《海中校园植物志》,图文并茂,对校园内植物系统分类,详细介绍;“萌动社”开展蝴蝶监测,获“江苏省蝴蝶监测项目”先进单位。

“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课程建设,课程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学校全面育人、特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海安中学吕建校长介绍说,“目前,我校的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至少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选修课与研究性课题,基地即课堂、课堂即基地的教学生态正在形成。”相信,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海安中学的学科特色、教学特色和办学特色将更加鲜明,海安中学的学生也一定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灵动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