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2016-05-14蔡晓华
蔡晓华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书写不规范、写错别字、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有限等。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效果较为明显。
一、重视语言积累首先可采取背诵古诗词等形式。背诵古诗可每周一至两首,先在课内由教师推荐,也可让学生自己推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互相督促,教师也可积极参与背诵经典名篇,吸引学生注意。每节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一则名人名言,并全班齐读,由科代表负责即可。在教室张贴学生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同时要加强语感训练。语文是一门外延十分宽广的学科,需要创建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语文学习天地,千方百计地拓宽语文内涵,为学生开发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营造一片富有人文内涵的沃土。“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再通过口语表达心得体会,在观察和表达中渗透语感训练。也可通过说新闻、谈趣事、说笑话和读佳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加强语感培养的效果。
说话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对象多方面的直觉感知。我们应要求学生话说得清晰、准确、得体,注意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理解与意见,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感能力。
二、重视朗读通过朗读、背诵,可以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构思匠心和语言运用技巧,便于记忆存储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学习语言应出声朗读、熟读,以至背诵。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所以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蓄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可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形成语言能力,久而久之,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的判断标准。现时中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层次含混不清,语言不通畅,暴露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次数太少,不能收到实效。因此,还需要课外练笔。教育家叶圣陶反复阐述过课外练笔的重要:“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他要求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四、丰富实践活动在构成语言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要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可以开发和利用农村学校独特的语文资源,开展语言课外实践活动。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可以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可以开展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学生学习语言的广阔天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创建班级文学社,编辑班刊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面向整个年级的学生。定期编辑班刊,优秀作文和有进步的作文都可以刊载,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办班刊过程中,学生自己负责,分工合作,充分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同时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锻炼了综合运用、学以致用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通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农村学校教师应在这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