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多点思维空间
2016-05-14潘道军
潘道军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思维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疑问。思维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更需要疑问,所以,我们要提供这样的空间和机会,开发学生的思维。
一、营造生动氛围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反之,消极、低落情绪的体验,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由此可见,开发学生思维潜能需要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的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做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友情》时,可先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朋友”,讨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这样,短短几分钟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课学习,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开启了积极的思维。
二、鼓励奇思异想
超越常规的奇思异想,是学生思维潜能开发的起点。如果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超越常规的奇思异想,便是处在十七八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探求知识、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思维潜能活动的诱发剂。他们善于用书本知识去匡衡现实生活,善于用个体自由去挑剔传统规律。他们已有了个人的主见,甚至是让我们看来极不合情理的行为,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和超乎寻常的想法,而且特别强烈。这些行为的表现、思想的流露,正是思维潜在能力的表现,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对待他们“荒诞”的行为表现和“越轨”的奇思异想,善于提出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能引起兴趣、爱好、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对待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起“助燃”作用,鼓励学生提问、探索。对一些“异想天开”或“出轨”的做法,我们要给予引导,进行以呵护与鼓励为前提的矫正,决不要随便地加以否定或“一棍子打死”,以免压抑甚至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寻求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创造学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也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保护学生的奇特想象,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途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仅要注意开发教师眼中的好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要注意开发那些陷入困境的学生的思维潜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得到更多机会的撞击。
如教学《我很重要》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自卑与自信的关系”,让学生分析自己过去的生活学习,看有没有“自卑”的表现,有没有“自信”的喜悦。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笔者提出了“怎样看待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对社会、集体、家庭乃至身边的每一个人来讲,究竟处在怎样的位置?”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与课文作者的观点进行比照,找异同,谈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品尝到了思维成功的喜悦。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使学习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人们获取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占有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多少已不那么重要。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量,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把时间用于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欠缺容易弥补,而能力的欠缺是很难弥补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思维能力培养凸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大附中东部分校(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