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模式探析
2016-05-14李莉
李莉
碎片化阅读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体现出阅读时间的零碎化、阅读载体的多元化、阅读内容短小化、阅读过程互动化的特点,将其与高中阅读教学结合,能够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
将与学生有关的话题引入到课堂中,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满足学生需求。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教学之时,从一个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始:
师:同学们,不知道大家看过《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没有?
生:看过。
师: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中哪一个事件为背景的呢?
生:南京大屠杀。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过这部电影、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在这场事件中,有30万的同胞被杀害,被杀害的中国人部分甚至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程以“妇孺”这个词为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也是以一个令人气愤的惨案为背景,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三·一八惨案。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书写他对这件事情的评价的。
通过这样一种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强化了碎片化阅读的作用,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鼓励读后讨论
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解读,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在碎片化阅读后,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某教师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进行读后讨论:
生1:这篇文章中的烛之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2:我觉得晋文公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学生通过课文中晋文公劝子犯寥寥几句话得出晋文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外阅读的《重耳出逃》对晋文公的形象进行了一个更加全面的阐述。)
师:这位同学独特的解读角度以及见解值得表扬,特别是他能够联系课外读物,并与教材结合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大家应该要向他学习。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大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又如,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发起了一个讨论,以“鸿门宴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话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让学生自己试读,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选修教材中《项羽本纪》的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认知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两个文本之间产生一个更加理性的分析,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阅读欲望的激发。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采用对比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祝福》课文教学时,找来电影版《祝福》中祥林嫂刚刚到鲁镇时的年轻、精神饱满的视频片段,又将祥林嫂最后在雪地里绝望死去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祥林嫂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前后变化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又如,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教师采用关掉声音和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注意其中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并要求学生以林黛玉为视角为王熙凤写旁白,这种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文。
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屏幕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学生通过电视剧、电影与原文进行比较,去研读文本,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增强了阅读效果。
四、利用碎片时间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正好克服这个问题,并让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
例如,某教师要求班级学生每天在睡觉前抽出15~20分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制定阅读计划,分步完成。这其实也是碎片化阅读。虽然教师只要求学生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阅读,但是该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正常情况下,一个高中生每分钟可以阅读300字左右,20分钟可以阅读6000字,每天坚持睡前阅读20分钟,一个月就能够阅读完将近20万字的作品。况且该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20分钟的阅读,有效消除了学生对长篇作品的排斥感,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耐力。同时,该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时进行批注,记录文章中那些打动自己的某段文字、某句话以及对自己的启发,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大大提高了碎片化阅读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将碎片化阅读渗透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资源,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开江中学(63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