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谈
2016-05-14刘冰
刘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景的熏陶,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近年来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研究、讨论较少,更多的探究是在教学论领域进行的。这使得对于如何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并针对文言文课堂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及方法,至今仍没有清晰有效的解决办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目前文言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诵读教学,除了让学生齐读背景资料或某一段落,就是让某一个学生诵读,读的还是某一段落文本。也有的文言文课堂是伴随着自读、齐读、个人诵读等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可静下心来,再一次回顾这些诵读场景,又好像不是一堂文言文的课。具体来说,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诵读环节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1.忽略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如韵律的抑扬顿挫,句读的明辨清晰等。
2.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往往是为读而读;或者目的性单一,多数停留在理解文意、把握情感内涵上。
3.忽略了文言词义、句意理解的重要性,多数诵读是“若出吾口,而非“若出吾心”。
4.方式单一,多为自读、齐读、个人读。
5.忽略了文本的语言特点,诵读的方式方法缺乏针对性。
语文教师要聆听着自己的声声诵读,反思着朗朗书声响过的每一个环节,细致梳理每一个有瑕疵的声响。然后,再一次走上讲台,用别样的朗朗书声唱响文言文课堂。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对文言文诵读的文本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文言文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想象古人读书时的情景:之乎者也,抑扬顿挫,摇首晃身,比唱的都美。可以说,文言文课堂上有了诵读方可繁花似锦。教师要在诵读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去体会句读之分。句读有分,断句有法,只有在一遍遍的诵读过程中,在古文的韵律浸染下,句读分明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每一个诵读环节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诵读目标。这个目标并非教条式的设计,而是依据文本的教学目标,针对诵读的具体文字,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诵读。如教学《鸿门宴》,教师首先告诉学生:我们要读出刀光剑影、险象环生、惊人心弦的场面。具体要求是明确文本情节开展过程中的波折处;划出每个点的关键句子;试着反复诵读所划出句子;体会每一处冲突点的意义;用诵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波折情节。在这样的诵读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鸿门,聆听司马迁用如椽大笔奏响的激烈巨响,将矛盾冲突的情节循序渐进地内化于心。
再如教学《逍遥游》,关于蜩和鸠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庄子对待他们的态度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中描写二者的句子,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蕴含的情感,读出其中的感情色彩。
第三,诵读时要文、言并重。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文言文课堂上,这仿佛与诵读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诵读教学,往往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我们送来一个惊喜。如教学《陈情表》文中第四段:“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两个“愿”字在文本的注释以及多种教辅中都有明确一致的解释,就是“希望”的意思。但也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两个“愿”在此解释为“祈求”“乞求”“盼望”。此时,教师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感情去诵读,默默自读,分角色读……去体会哪一种感情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相信,此时声声的诵读就是最美的答案。
第四,诵读方法要灵活有效。相对现代文的诵读教学,文言文诵读的方式就显得简单多了,好像只能在自读、齐读上来做文章。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徜徉在古文的字里行间,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诵读方式可以为我们所用。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琵琶语》做背景音乐,在悠扬的乐声中告诉学生:“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项脊轩志》堪称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至情至诚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品读吧”所以,在文言文诵读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诵读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朗朗书声里。
再如教学《鸿门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是英雄?”这个问题好像做个练笔的写作题目更好些,但是,笔者却要学生读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在文本中找出与其有关的句子、段落,可以分角色或创造性的朗读。让学生在情景式的诵读中,读出心目中英雄的气概。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韵律特点,教师在诵读环节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为读而读,应该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教学任务目标,适度合理地设计合适的诵读方式方法。
总之,我们不仅要将文言文读得又响又亮,还要读得有声有色。教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读出文言文的千姿百态、人情冷暖。有朗朗书声的文言文课堂才是一个美妙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