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016-05-14陈磊
陈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理念也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能动活动,而不是将教材简单“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流程中发生思维碰撞,产生即兴创造的火花?如何使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呢?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动态生成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弹性预设——动态生成的前提
由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太注重预设,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动力、创新精神几乎丧失。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注重课堂的生成性。但倡导生成并不意味着放弃预设,否则会失去很多课堂的精彩。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生成留下空白,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全面充分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设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机智应对和巧妙化解课堂上的突发问题,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展现出流动之美,促使课堂生成升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预想不是为学生设置枷锁,划定范围,指定方向,不是预设标准答案,因为这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使课堂因预设而失去灵性和魅力。
二、平等和谐——动态生成的暖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师道尊严的思维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师高高在上,只管“传道授业解惑”,一味地讲解教学内容,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学生俯首在下,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这种“专制”的课堂势必使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课堂上“万马齐喑”。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才能无所顾虑,真心交流,切磋琢磨,才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共享课堂精神之旅。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魏书生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我有一个困惑”、“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是怎样认为的”等语言,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素养——动态生成的保证
课堂上的精彩,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只有不断补充“源头活水”,才能厚积薄发,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精彩的契机。动态生成性课堂是富有灵气、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挑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胸有沧海,才能读懂水滴的梦想;站在高山之巅,才能一览众山小。
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定是生命勃发的课堂。语文本非无情物,师生俱为有情人。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可以让学生学习兴趣萌芽生长;教师的情感是阳光,可以为学生思维镀上灿灿金色。教师情感饱满,也将撞击学生的饱满情感;教师激情飞扬,也将点燃学生的飞扬激情。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而情感的缺失必将导致课堂枯燥无味、知识学习死板、学生冷漠。
四、个性化回答——动态生成的契机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动态生成中,学生是“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资源”。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答案都是鲜活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是教师难以预测的,而且是每个教师必然遇到、必然直面的学情信息。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绝不能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生拉硬拽,失去了让错误开出精彩之花的机遇。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重组信息,抓住闪光点,调整预设,合理增删,适时延伸。有时学生给教师毫无准备的意外,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反馈的信息与预设截然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课堂上这样的“偶发事件”,注意学生思维的“新动向”,让这种“节外生枝”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新生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强调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并不是要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因为,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远离文本,任意生发,随意想象,甚至迷失了目标,一味追求个人体验,置文本固有的价值及社会倡导的真、善、美于不顾。而且,这也会使文本自身的韵味在“思维活跃”中消失殆尽,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背离文本的生成是无效生成,甚至是负效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学情灵活多变,会不断出现新信息、激活新思维、产生新方法,而使课堂呈现出异质的、多元的、多样的生成状态。教师要提升自我、深挖教材、关注学情,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激情点燃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契机,因势利导,在动态的过程中促进精彩的生成,与学生共享高潮迭起的课堂。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