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6-05-14张迪夏忠龙
张迪 夏忠龙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其教育状况十分严峻。同时由于家庭和学业教育的不完整,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情感需求,导致其问题愈加凸显,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业教育现状,归结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9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伴随而来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为了寻求好的发展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在进城就业的同时面对孩子的上学问题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一支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调查数据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1]。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出约2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问题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又该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了实地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而被留守在家乡由父母一方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的16岁以下未成年人[2]。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发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经常受到伤害,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笔者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真实情况,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进行调研。团队一行11人,累计五个工作日,发放问卷600余份,其中学生卷400份,家长卷200份,有效问卷503份,有效率为83.8%,走访农户十余家,掌握了当地义务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位于哈尔滨市周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统计,希勤乡希勤小学和中学的家庭人均年收入8 000左右,有42%的家庭都有两个及以上的子女。在调查中,关于男孩女孩教育是否应该平等的问题上有27.2%的家长选择了否定答案(见表1)。可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子女同时接受教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些贫困家庭由于负担过重,而产生了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调查问卷中,在您是否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题目上有28.9%的人选择了否定的答案。通过家访我们得知,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所以对孩子没有硬性的约束。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个人生活打算中,许多家长都提到“顺其自然,学不学习都可以,不学习就学点技术”等等消极想法。
另一方面,由于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单独照顾孩子和隔代监护的现象较为普遍。(见表2) 一部分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亲戚生活,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又缺乏对孩子教育管理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3%的家长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
(二)留守儿童学业教育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教育的现状,笔者主要采用座谈和询问的调查形式,与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各个群体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勤乡设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中学的生源较少,教学资源也相对贫乏,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去哈尔滨市双城区念中学,老师们也是依据升学率作为奖惩依据。所以,升学成为老师和学生的首要目标,于是各种家庭作业数量增加,课后辅导班大行其道。据调查,该地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小的仅为11.2%(见表3),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承担着较大的压力。
笔者支教和调研的所在地希勤乡希勤小学和中学虽然搬进了新的校舍,但是教学资源依旧匮乏。在这里,没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音体美课程的设置也只是“空壳”。对于外语教学很不重视,教学只围绕教科书进行。学生基本没有业余爱好和兴趣,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我们了解到希勤小学、中学的教师学历多为专科,有本科学历的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在授课方面,老师通常身兼数职,专业性欠缺,导致孩子到了城市上高中或初中经常出现“跟不上”“不合群”等现象,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的调查显示,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亲情关怀的状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学业、安全、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一)情感缺失导致性格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产生
亲情对留守儿童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感受不到来自于亲人的温暖和关怀,因而对亲情有着很强烈的企盼。可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忽视了孩子性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极容易形成“心理危机、人格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等三类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消极自卑、自暴自弃、暴力倾向。这样的心理直接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敏感。他们因缺乏亲情关怀而产生自卑、被遗弃的感觉,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了人际沟通和交往,最终把自己封闭在了孤独的角落里。
(二) 教育水平有限和进城求学困境导致的高辍学率
根据深入农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农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与城市差距较大。在农村由于教师数量有限,老师通常同时负责几个学科和几个学年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水平也就难以提高。而教育资源更是匮乏,教学设施数量少且陈旧,希勤小学的操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孩子的业余生活单调,也就很难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农村以升学率定奖惩的考评制度,导致老师更加关注学习较好、升学希望较大的同学,而忽略了学习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关怀的留守儿童,心理更容易产生问题,有厌学情绪,进而导致辍学。
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选择跟随父母进城求学,可是在城市读书需要昂贵的借读费,许多家庭无力承担,因此选择了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缺乏有效监管,教学质量也不高。即便就读,留守儿童也必须回到高考户籍所在地进行考试,需要回到农村提前适应。而事实上从城市返回的留守儿童,很难适应农村的老师和教学模式,有的地区还存在教材不一致的情况,衔接十分困难。据统计“从外地返回的留守儿童60%以上不适应农村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同学根本无法适应,以致成绩严重下降,最后被迫辍学”[3]。
(三)缺少法律看护人的监管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人身安全与道德品质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挑战着社会道德底线。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留守女童问题,她们年龄小,没有接受生理教育,反抗能力小,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法律意识不强,所以留守女童经常遭受强奸和猥亵。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主要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的监护空白,给了坏人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就是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贪玩、好奇心强,又缺乏安全教育,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也十分严重,其根源就是家长和学校对于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以致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法律观。据笔者家访以及调研分析得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具有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赚钱,没有想过为社会服务或为国家做贡献。除此之外,由于留守儿童对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常常与校外人员厮混,一起去网吧、游戏厅等地,留守儿童通常很难抵御诱惑,容易阅览黄色信息以及观看暴力视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观念都极为不利,严重的甚至可以引发犯罪行为。可见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孩子象征着希望,如果不能很好地监护和培养,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垮掉的一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受害者。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其解决也不仅在于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更在于国家的宏观调配与统筹发展。我们应该发动各方资源共同努力,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
首先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又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收入合理,许多家长是不愿选择背井离乡舍弃孩子外出打工的。据调查显示92%以上的乡民表示“愿意在附近打工,哪怕少赚点钱,也要照顾好孩子”[4]。因此政府要发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作用,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与资方商讨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商机,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收入合理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对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政府应该对于每一所农村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农村教学现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帮助当地学校改善办学现状,鼓动更多人才参与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同时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不仅能够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防止辍学,而且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将来为社会服务。
(二)开放城市公共教育资源,力求达到教育公平
想要实现留守儿童在城市就读首先需要破除:择校费、学籍变更、严格高考制度等关卡。所以国家要把户籍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拥有城市临时户籍,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医疗条件,尽量避免其受到歧视。同时开放城市教育资源,政府要做好监督,为农村孩子上学降低门槛。关于高考制度,相关的教育部门和户籍部门应为农村孩子提供方便,让留守儿童拥有城市学籍和考试的权利,使其在城市参加考试。同时为了防止考生集中于北上广等城市,应让考生的录取条件仍与原户籍所在省份相同,这样既避免了考生扎堆,又促进了教育公平。
留守儿童问题想要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体制上入手,即在努力创造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包括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的壁垒,给农民工城市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5]。
(三)健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而家庭教育对她们来说是不完整的,所以就需要发挥学校对其教育的优势地位,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的部分“空白”。首先,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同时,老师应该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可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孩子们每一阶段的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学校还应该完善寄宿制,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的问题,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也能锻炼其社交能力,培养其集体意识。而且实行寄宿制,学校对孩子实行严格的全封闭式管理,可以提高孩子成绩,最终减少辍学率。
其次,社区和政府要承担相应责任,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道德教育。在当地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防止留守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同时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个人和场所进行依法取缔和打击。对于留守儿童偷窃、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应该给予严肃的批评,帮助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开办家长学校,对外出打工父母进行教育培训
父母的陪伴对于留守儿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应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最好有一方能够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对其进行家庭教育。如果迫于现实条件必须双方打工,那也要确保基本的亲子交流,可以采取视频或电话等方式经常地进行沟通,每年保证一定的相聚次数和相聚时间。在过年打工人群返乡期间,民政部门可以举办家长学校,让父母以及监护人一同来听课,使其认识到自身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同时帮助监护人克服隔代监护的弊端,建立隔代监护的正确方法,从而发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用留守儿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在家长、学校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将来都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一定要从小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需要社会各方不断地努力。我相信只要政府积极发挥外部主导作用,学校发挥严格的教育作用,家长发挥合理的监护作用,三方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一定会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一定会逐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人民网,[2015-10-15].http://acwf.people.com.cn/n/
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蓝威,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
[3]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
[4]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2010(1).
[5]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