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关怀的诉求
2016-05-14高源
高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的有效实现。然而现实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没能实施人文关怀对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的积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情感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完善网络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水平,实现对大学生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50-02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思想塑造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在不断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注重完善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发展,把人文关怀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以“文”化“人”。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中,具有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之意。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主张反对中世纪以来不断延续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残害,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中国的“人文”则出自于《易经》之中,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不同事物与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关怀”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主要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关怀人的生存状态,肯定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关怀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2]。
(二)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使命,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获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为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和完成教学要求上,使学生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大学生拥有强烈彰显自我个性的需求,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加之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日益蔓延,道德沦丧、理想迷茫、信任危机等问题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把重点放在为什么培养优秀人才与如何培养优秀人才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更多地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关心、尊重、激励、完善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日常管理等。更多地采用了理论灌输的方式,较少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和个性化需求角度考虑,忽视情感的交流,因而并没有真正达到人文关怀的实效性。虽然人文关怀理念已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但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自觉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脱离实际现象,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即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通过解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的问题,使思想观念、政治信仰达到高度统一,但却忽视了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思想动态接轨,其内容也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抗压能力较差,迫切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改变以往重灌输、轻疏导,重说教、轻倾听,重管理、轻服务,重命令、轻启发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与矛盾,凸显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二)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培养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材知识的讲授,更多关注的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缺乏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和情感关怀。教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注很少甚至漠不关心,只有在发现问题时才加以干预和疏导,致使人文关怀成为一个空壳,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大学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其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自己,对于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表现出的道德冷漠,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指导与情感培养。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使大学生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问题。当心理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发现在实际或者期许得到的与他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重视情感的作用,没有高尚的情感作基础,我们所讲的道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3]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缺失人文关怀,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
(三)忽视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听话教育尤为盛行,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机制。简单的单项灌输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情感,通过反复的灌输和强化教育达到传播教育内容的目的,缺乏双向交流。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其思想和疑虑得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排斥,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初衷。简单呆板的教育模式,缺乏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关联,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忽视学校管理和校园设施的完善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是吃住在家、条件较好;开始校园生活后,进入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就会对食堂、宿舍等建设设施有所要求。如果食堂环境不够干净整洁,内部设施不够完备齐全,管理人员不能加强卫生监管,就会增加高校出现健康事故的风险。如果宿舍没有卫生间、不能洗澡,或管理人员不能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加以重视和监督,就可能造成学生外宿甚至伤亡事故的发生。良好的校园生活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保障,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枯燥学习之余的调味剂。因此,加强学校管理和校园设施的完善尤为重要,否则会引发学生的极端消极情绪。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日常生活、心理健康、设施管理等多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有益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其引导人生、構建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都存在很大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高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出发点,规划合理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当主角,保证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启迪、自我发展,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真实想法,针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个性志趣,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围绕学生的实际困难,积极采取帮助扶贫、指导职业规划、加强心理保健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从而激发内在潜能。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基础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从听话方式转变成对话方式,激发大学生的个体创造性。
(二)关注心理健康,注重情感需求
心理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也可以为其提供咨询解答服务,从而达到行为训练的目的,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困难疾苦,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举办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讲座和报告,并采取教师、辅导员、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理解、爱护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心理诉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运用隐性的教育方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依托心理健康网络咨询中心,组建一支心理知识丰富且热衷学生工作的咨询队伍,针对大学生自身难以解决的困惑、难题,匿名或以倾听的方式进行排解、疏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让学生愿意接受心理教育与情感关怀,在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友善、信任、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运用网络载体、营造人文环境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以其虚拟、快捷、隐蔽和平等性为大学生所钟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通过网络的力量体现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操作技巧,运用简洁幽默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QQ、微博、微信等渠道建立网络互通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平时不愿或不能表露的情绪与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并加以解决。还可以开辟网络课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深化学生接受人文关怀的实效。网络运用应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形式。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具体实例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竞赛,观赏能使学生增强自尊心、自豪感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文化气质,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升华道德品质,树立健全人格。
(四)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校园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基础,无论是规划风格还是设计理念都应该体现育人的特点。学校管理规范的制订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不仅发扬了民主精神,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了使学校各项活动能够有序进行,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附上浓重的权力色彩,就会使管理缺乏人情味。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改善强制命令的工作方法,深入到学生中去,积极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要进行科学统一的人性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宿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寝室文化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职人员也要适当入住大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把人文关怀融入生活。高校还应该建设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以及事故责任追究制,做好各种风险的预测并能积极有效应对。除了对校内治安环境的管理外,还要加强校外周边环境的治理,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建设安保队伍,严密防范各种攻击势力的破坏。突出抓好学生的餐饮卫生及质量,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终形成各方面关心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1).
[2]王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74—76.
[3]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