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6-05-14刘栩静
刘栩静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07-02
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14年全国GDP增速稍有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 300万的新增就业。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历史最高。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劳动者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既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他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指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创业精神、坚定创业意志,激发创业思维,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高校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意识到创业是保证顺利就业的重要出路。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不畏困难、积极创业的决心。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和竞争意识,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例如相关专业技术、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技能,既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有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社会经济形式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是由创业能力的多元性决定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落实,各种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经济发展动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成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助推力。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综合素质,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要想实现创新创业,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这个大背景下,就要求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涉及更多的领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专业技术知识到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积极投身实践,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3.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很好地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滞后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平衡和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養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了成功创业的可能,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质量。
4.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一直偏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高校通过开展创业课程、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项目和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大学生开阔思路,提高技能,在课堂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近年来掀起的“创业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高校重视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与专业结合度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指导帮扶不够,缺少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待完善。
(一)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定位模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纷纷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但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创新创业内涵的正确认识,不顾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在缺乏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生搬硬套,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浪费了教育资源。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笼统地理解为以培养企业家为目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以培养多少企业家来衡量,一味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富有科技含量、有國际视野,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在深入培养、不断实践中取得的,企业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市场的磨砺中不断养成的。例如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巨头,都是草根创业起家,在不断的历练中取得创业成功的。以创业结果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必然导致创业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效果不够理想。而创新创业真正的宗旨是引导大学生追求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关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商机,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出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国家、企业和人类社会带来良性发展。
(二)与专业结合度不够,教育效果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经历第二课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这三个阶段,呈递进式发展。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但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基础课程,没有真正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中去,未能与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互相嵌入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等同,设立创业中心,并通过创业协会、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学生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培训,应该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次基础,这些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理解为通识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误区,不仅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同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以保证教育质量。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涵盖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学分政策等诸多方面。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在教育体系方面都不够完善,仍停留在开设就业指导基础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阶段,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很少开展创业实际模拟等时效性较强的实践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支撑,在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深度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挖掘创新点,鼓励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挖掘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结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满足专业和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同时,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全面系统的课程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方面,建设理论水平高、实务性强的系列课程,包含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领导科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创新实验、创业实训、创业实战等方式来进行。
(三)激活高校用人制度,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高校应培养既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首先,加强校内创业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开展专项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能力。其次,激活高校用人制度和人才引入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聘任制度,吸收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及其他创业优秀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担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聘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就业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遵循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采取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整合高校人才与企业资本的优势,加快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美春,方经奎.高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
[2]陈虎,张旭辉.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与教材,2011(5).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0(1).
[4]吴益锋,田夏.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5]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