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短板
2016-05-14邸俊鹏
邸俊鹏
房子装修完毕,我兴致勃勃地前往验收,一开水龙头,明明是“蓝色”标记的冷水喷头,流出来的却是热水。我说:“兄弟,这个可能得调换一下。”未曾想,这位农民工大哥却说:“这简单,蓝色热水,红色冷水,你记住不就得了。”我当场无言以对。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上海迪士尼完工后,香港迪士尼松一口气,施工质量终于从全球倒数第一变成倒数第二了。个中虽说玩笑成分甚多,但日常生活中如此种种的现实皆告诫我们,中国制造的质量有待提升,中国的产业工人尚需培育。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较为齐全、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并为我国屹立世界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
无论上述哪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核心的要素——劳动力。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就是既要有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又要有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目前从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数据看,中级技能和中级工程师的供求匹配度还算差强人意,但中低技能和高级工程师的供给严重不足,而且这种短缺在2010年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目前的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人才新需求
说到职业教育和制造业发展,不得不提德国。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元区国家深陷衰退泥沼,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高失业率,成为欧元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德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主要归功于德国特有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央行認为,正是对工业制造业发展的这种执著和专注,使得德国免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痛苦,同时也使得德国凭借工业制造业出口的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崛起和率先复苏。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相比之下,我国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本身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规模急剧扩张的大学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被忽视。单就师资的数量而言,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要普遍低于普通高等学校,甚至是所有类别的学校中最薄弱的,而且获得的财政经费也远低于普通院校。
此外,在招生规模方面,职业类院校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从2005年到2013年高职和中职的招生分别增长了18%和3%,而同期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则增加了近40%。
当然,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不合理和培养模式单一。多数职业教育单位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实际相契合,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偏重于经济管理、商务贸易等服务类的“轻专业”,而对于机器制造、数控、制造工艺等制造业急需的“硬专业”则设置较少。前者因与高等教育经管学院的专业设置高度重合,而自身又不具有优势,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同时也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再者,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都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与传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这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显然任重道远。
应对之道,财政支持须先行
由于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再加之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严重不足,使得学生毕业时没有习得真正的技能,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逐渐下降,进而使得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逐渐减少。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选择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也有些学生甚至辍学直接进入工厂做学徒。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困境。如此恶性循环,如何打破?
关键在于从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入手。政府应该将职业教育当成一项基础性的人力资本积累工程进行系统性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应该至少和高等教育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
面对现阶段产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状况,职业教育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它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譬如被社会共同需要的“共用技术”。我们知道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不能靠企业或者其他私人部门去投资开发或者培训相关人员,只能靠政府投入,以服务于大众。在现实中,对于此类靠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但又是社会普遍需求的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政府“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其次,引导人们的就业观念,重塑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在德国文化中十分尊重工匠精神,而在我国,职业学校本身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比较低,职业类学校学生又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高考落榜生。于是,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公认度并不高。
同时,发挥第三方机构在协调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积极作用也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市场和政府两边都不靠的尴尬境地。未来,各类商业行会在此大有作为。
最后,与上述几方面同样重要的是要打破专业界限,调整教育方向。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简单的、机械的劳动将主要由机器完成,这可能会造成普通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被机器换下的人应该向新型的高端服务岗位转移,这就需要这些人才应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不少专家呼吁,职业教育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愿景目标,不仅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二者缺一不可。
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级”的技术工人是当下的必然选择。打破目前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增加政府投入,但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基础。政府为特定人群提供细分行业的“职业教育券”方式和布局职业教育公开课系统的方式,政府都可以尝试。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