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成汉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2016-05-14王晴晴

关键词:民族关系

王晴晴

摘 要:西晋末年,海内大乱,给众少数民族领袖的割据创造了条件。当时,除司马氏晋政权之外,还先后出现过二十多个地方政权,氐族李氏割据巴蜀建立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是最早建国的国家之一。文章以成汉政权的建立及其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成汉政权对西南地区的贡献。

关键词:成汉;十六国;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24-03

成汉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十六国”之一。两晋之际,群雄割据、王国纷争,巴人李氏于巴蜀地区割据,建立了成汉政权。“李氏自起事至亡,六世,四十七年。”{1}即李氏于公元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347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灭。成汉政权作为西南地区的唯一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为西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成汉政权的建立

巴人与成汉政权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不仅是成汉政权得以建立的中坚,而且是该政权的领导者李氏家族皆为巴人。巴人又称巴氐,即四川地区的板盾蛮。史书记载“其先居于巴西宕渠。秦并天下,为黔中郡,薄赋其民,口出钱三十,巴人谓赋为‘賨,因为名焉”。{2}因此巴人又有賨人之称。“及汉高祖为汉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还乡里,高祖以其功,复同丰、沛,不供赋税,更名其地为巴郡”。{3}“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4}至曹操克汉中以后,又“移于略阳,北土复号曰‘巴人”。{5}西晋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和,关中一带氐、羌、卢水等少数民族爆发大起义,关中大乱。加之饥荒、疾病流行,关中六郡百姓被迫流亡他乡。当时,由于汉中无法收容日益增多的外来民众,所以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成为流民,巴人李氏即在其中。

时益州刺史赵廞有叛逆之心,但西夷校尉才是益州军队的直接掌者,他想在成都扩大军队不容易,于是赵廞“潜有刘氏割据之志,乃倾仓廪,振施流人,以收众心。特之党类皆巴西人,与廞同郡,率多勇壮,廞厚遇之,以为爪牙。”{6}赵廞指使流民中有威望的李庠、李特等人把流民中的许多勇士组织成部曲,并为己所用。公元300年赵廞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拥兵反叛。“特弟庠与兄弟及妹夫李含、任回、上官惇、扶风李攀、始平费佗、氐苻成、隗伯等以四千骑归廞”。{7}不久便占据成都。之后赵廞忌讳李庠在流民中的威望和才干,有杀庠之意,于是“淑等上庠大逆不道,廞乃杀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8}此后,赵廞与流民关系恶化。

李庠死后,李特接替其位,于公元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之后率流民攻入成都,平定赵廞之乱。赵乱平定后,朝庭委任罗尚为益州刺史。当时,朝庭执意要把流民遣还回乡,但李特深知一旦被遣回乡,必遭其弟李庠的悲惨结局。李特故此以厚礼贿赂罗尚等人,但他们并不满足,还乘机袭击流民,“于是六郡流人推特为主”,{9}李特、李流兄弟利用流民的怨怒率兵反抗,于是,“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10}公元303年,李特及其弟李流相继去世,特子李雄继领部众并攻下成都,据有益州。“(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僭称成都王,赦其境内,建元为建兴”。{11}公元306年,李雄称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后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平定赵廞叛乱的力量是赵廞为了叛乱而一手扶植起来的流民武装。这支流民武装在把赵廞消灭后又在反对罗尚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经过整整三年时间公开的武装斗争,建立了大成政权,李雄称王、称帝,另立朝廷。{12}

二、成汉政权与晋的关系

由于成汉政权在“十六国”中建立较早,并且地处西南,与同时期的其他地方政权联系不多,成汉政权的对外联系主要在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且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

大成政权建刚建时只能控制巴蜀、梓潼、巴西数郡,时西晋的军队包围着他,李雄想要维持他的统治就必须打破包围,扩充地盘,西晋灭亡后成汉政权随之与东晋争夺疆域。为此成汉政权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北面取汉中、东面定巴郡、南面平宁州。

李雄进取成都后,率先用兵汉中。汉中为梁州治所,“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巴、阴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13}汉中的战略位置对益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李雄夺取汉中可以巩固西北,向东与罗尚争斗亦可免除后顾之忧。“遣李国、李云等率众二万寇汉中,梁州刺史张殷奔于长安。国等陷南郑,尽徙汉中人于蜀”。{14}成汉尽有汉中为中心的梁州之地。

罗尚兵败成都后。据守荆州之巴郡,权统巴东、巴郡和涪陵。“罗尚卒,巴郡乱,李骧攻涪,又陷之,执梓潼太守谯登,遂乘胜进军讨文硕,害之。雄大悦,赦其境内,改元曰玉衡。”{15}公元314年,雄以李恭为荆州刺史,又命李寿等伐巴东、攻建平。到公元331年。成汉政权已控制了荆州之巴郡、巴东郡。

宁州是晋武帝秦始六年置,向来是民族杂居之地。“(东晋泰兴)二年(公元319年,成汉玉衡九年),骧伐越巂,又分伐朱提。三年,获太守、西夷校尉李钊。夏,进伐宁州,大败于螳蜋,还。”{16}这次征伐并没有成功。于是在成汉玉衡十三年(公元323年)李骧再次攻宁州。时东晋发生王敦之乱,无暇顾及宁州方面军事。并且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在宁州大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晋王朝的打压的宁州大姓开始投向成汉。成汉玉衡二十二年(公元332年),李寿等又一次攻宁州,兵围朱提郡,次年,“炳、彪等出降,威震十三郡,三月。刺史尹奉举州委质,迁奉于蜀”,{17}所辖十四郡,除牂柯郡,全部纳入成汉版图。

通过三十多年努力,全盛时期的成汉疆域:西至汶山、汉嘉、越巂,东抵巴东,北极汉中,南包今云南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18}控制了今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和贵州等有大片土地。这不仅为成汉进一步的内政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周边地区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

三、成汉政权的汉化

成汉的建立者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域主要是巴蜀地区,管辖的人民除巴人外,还有大量汉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巴人能在汉族内地建立政权,并存在近半个世纪,当与其汉化程度有关。其汉化过程也是与汉民族的交流的一种体现。

成汉政权的汉化表现在政治上。首先,学习汉族的皇帝继承制度。成汉皇帝都是李姓,政权在李氏家族内世代相传。有继承资格的只能是自己的男性直系后裔,汉文化中的宗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在臣吏选拔制度方面向封建政治体系靠拢。成汉政权原本在臣吏来源、职官设置、职官职务上存在很大纰漏,以至于“官无秩禄,积署委积,班序无别”。{19}随着更多的汉人入仕,并参与高层决策,更多的传统政治思想、制度被介绍引进。在汉地主的帮助下,巴人李氏建立了以汉族封建政治制度为范本的政权,设官命职,氐族上层向封建官僚转化,此后出现“诸李子弟无复兵马形势者,雄时旧臣及六郡人皆斥废也”{20}的现象;再次,借鉴汉人方法整肃军队。成汉的建立依靠的是流民,这样的军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乏严格纪律,战争中常有屠杀、掠夺人民现象,“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伍,其战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攻城破邑,动以虏获为先,故纲纪莫称”。{21}且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度。要改变这一现象,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学习和借鉴汉族成熟的军队治理方法。

经济上,巴人在成汉建立前,是半农半畜的民族。成汉政权建立后,他们借助巴蜀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利用比邻汉族的条件,学习汉族生产方式和赋役制度。种植垦荒,买卖土地,“贵者广占荒田,贫者种植无地,富者以己所余而卖之”,{22}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其赋税也仿照中原的赋役方式实行:“其赋民,男丁岁谷三斛,女丁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数两,事少役稀。”{23}可见成汉经济的生产部门、剥削方式、生产方式、土地占有方面均有汉化。

文化上的汉化最为直观,巴人有自己的语言,部落中大多使用氐语,但又与汉人交流用汉语。李特一族世为朝官,则李氏必能汉语。接受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的开始。“雄母罗氏死,雄信巫觋者之言,多有忌讳,至欲不葬。其司空赵肃谏,雄乃从之。”{24}可见其习俗也在改变。成汉政权的统治者在国内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标准,使下层氐人有机会接触到汉文化。“兴文教,立学官”。{25}李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26}李期“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27}都带有儒生的影子。统治者推广儒学的结果是氐人思想的转化,儒学逐渐成为氐人的行为规范和信条。

经过汉化,巴人的经济、文化生活逐渐与汉族非常接近,有一部分甚至融合于汉族中。

四、成汉政权与被统治民族关系

成汉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政权,尤其是在南部宁州境内,是僰、臾、昆明、磨沙、僚、濮、鸠僚、闽濮等族的聚居和杂居区。

僰、臾、昆明皆为氏羌系统的民族,“僰,羌之别种也”,{28}“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29}两晋时期,僰、臾、昆明的居住区,既相互交错,又各自有自己的聚居区。益州南部及宁州所统辖的各个郡县内,几乎都有僰、臾、昆明族的分布,其中以建宁郡为首的滇中地区则是僰族主要的聚居区,越巂郡则是臾族的主要聚居区。僰族主要居住在平坝地区,在当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发展最高的一个民族,进入各个郡县的汉族“大姓”则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内与僰族相融合了。臾、昆明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经济文化生活较为落后。此外,磨沙亦是出自氏羌系统的民族。云南郡是磨沙主要聚居区,越巂郡、汉原郡也有磨沙人口的分布。

僚人、濮人是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秦汉时,僚人主要聚居在牂牁郡内。西汉武帝平定夜郎而设牂牁郡,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僚人,牂牁郡便是夜郎僚族的分布区域。牂牁郡内除了僚人之外还有部分濮人。“僚”和“濮”是一个民族群体中产生了差别的不同部分,两者杂居在一起。东晋以来,牂牁郡内的汉族移民“大姓”与僚、濮人中的先进部分融合了,但僚、濮人中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部落,东晋初年,一部分落后的僚人向北流人蜀。聚居在牂牁郡内的僚人北上进入与牂牁郡相连的涪陵郡、巴郡以及巴西郡。《魏书》记载:“李势在蜀,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县。”{30}《晋书》亦载:“初,蜀土无獠,至此,始从山而出,北至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大为百姓之患。”{31}但僚人入蜀也为成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鸠僚是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自秦汉以来,鸠僚就一直聚居或散居在兴古郡和永昌郡内,迁徙变动不大。闽濮则出自孟一高棉系统的民族。闽濮族一直与鸠僚共同杂居在永昌郡的范围内,“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为王”。{32}西晋末年,刺史李毅、王逊先后在宁州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永昌郡内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永昌郡太守逃往南部边境的永寿县,西晋王朝不再控制永昌郡,至成汉李势时废省了永昌郡,永昌郡内的各族人民又恢复了他们古代闭关自守、各自发展的状态。

这些土著民族或聚居或散居在各县中,成汉政权对境内少数民族的统治仍然沿用两汉以来的羁糜政策,任用归附的“大姓”及民族上层来管理其原来的地方。因为蜀地本地多巴人,所以成汉政权与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民族矛盾并不尖锐,在成汉国前期和中期,国家呈现出安定的局面,“是时天下大乱,而蜀独无事,年谷屡熟,乃至闾门不闭,路不拾遗。”{33}但是由于成汉政权曾迁大量僚人入蜀,但是僚人不为成汉政权所用,反而为“为益州大患”,{34}僚人入蜀成为成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成汉政权在十六国政权中存在时间较长,曾一度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景象。后来随着李氏皇族因即立问题产生内讧,大成政权由盛转衰。末代统治者李势更是一个极端无能和荒诞的皇帝:“势既骄吝,而性爱财色,常杀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国事。夷獠叛乱,军守离缺,境宇日蹙。加之荒俭,性多忌害,诛残大臣,刑狱滥加,人怀危惧。”{35}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成汉政权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被桓温所灭。

注 释:

{1}{4}{5}{16}{17}{19}{20}{21}{25}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李特雄期寿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696,661, 661,670,674,688,684,688,688.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96,列传84.2110.

{3}{6}{7}{8}{9}{10}{1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20,载记20,3023,3023,3024,3026, 3027,3036.3022.

{12}杨伟立.成汉史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21.

{13}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汉中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104.

{14}{15}{22}{23}{24}{26}{2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21,载记21,3036,3037,3041,3040, 3037,3043,3042.

{18}蒙默.四川古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37.

{2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117,列传57,3044.

{29}{3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南中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364,438.

{30}{3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96,列传84,2249,2249.

{31}{3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121,载记21,3047,3047.

{33}司马光.资治通鉴·晋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6.2720.

参考文献:

〔1〕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3〕漆泽邦.试论李特起义和成汉政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07).

〔4〕李绍先.成汉古巴蜀开发历史略论稿[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5〕刘扬.浅析成汉的汉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7(0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
构建新形势下和谐民族关系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再论仫佬族族称、族源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广西边境民族关系问题
宗教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图式
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的探讨
清代西北马政探析
捉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