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江南·笔墨写心
2016-05-14马鸿增
马鸿增
江南如诗如画,古来文风画风特盛。以江南画坛而论,顾恺之的人物,倪云林的山水,王孟端的竹石,均为中国画史之经典。近现代拥有吴观岱、徐悲鸿、钱松嵒、秦古柳诸大家。文脉传承,泽及当今,贤才济济,王福元乃为其中翘楚。
王福元学养广博,多才多艺。人物、山水、花鸟皆精;诗、书、画、印俱佳;又通音律,笙、笛、古筝、昆曲均善。其绘画艺术自成诗韵江南、笔墨写心之境。
1947年,王福元出生于无锡江阴一耕读之家。幼读诗书,喜爱书画,曾师从海上大家唐云,并私淑秦古柳。197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等名家,打下扎实功力。毕业后返回无锡,参与筹建巿书画院。数十年心无旁骛,砚田耕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自成一家。
江南山水村落系列,是王福元近些年精心创作的精神家园。他带着悲悯之心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了不同于当下常见的视角与手法,将视线锁定在行将远去的、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江南老村落。他用灵动酣畅的笔墨,虚实相映的章法,真情地绘写出错落有致的老宅、房前屋后的树木、温馨连绵的拱桥、涟漪泛光的湖水,其间活动着耕归的农夫、垂钓的渔民、聊天的妇女、嬉戏的孩童、浮动的舟帆一派恬静安美的祥和景象,散发着淳朴天真的生活气息。此种境界,直承宋代董源、范宽的“人境山水”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融合,既重整体气象,又有细节描绘。这样的艺术处理,浓化了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的现代意识,增强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江南村浴图》《乡关总入梦》《梦里到江南》《入梦故乡行,信是江南美》《水乡闻笛》《能不忆江南》等均为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饱含着他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更深蕴着难以割舍的淡淡忧情。
王福元艺术的江南诗韵特质,是基于他对中国画诗性本质的把握,对传统诗词、典籍、江南丝竹的谙熟;儒家的“文以载道”“依仁游艺”,道家的“澄怀观道”“乘物游心”,在他心中并行不悖,因而他能将江南诗韵气质延伸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之中。
王福元的人物画多写高士前贤。在他笔下,飘然出关的老子,逍遥梦游的庄周;悲愤求索的屈原,策杖寻梅的陆游;被困伊犁的林则徐,放笔挥毫的秦古柳无不蕴含诗韵。即使画领袖人物,他也是画与柳亚子吟诗的毛泽东,画骋怀于太湖美景的邓小平。这些作品遵循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古训,坚实的造型功力与骨法用笔、水晕墨彰紧密结合,配以恰如其分的环境背景,突显出各自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征。其中融贯看率真、洒脱的文脉清流。这种诗韵,还表现在他画北方山水时,异于北派沉雄黑厚画风,而用长锋羊毫,提按疾涩,以勾线法写太行之风骨神韵;抑或以金碧泼墨法,写太行璀璨之美。他的花鸟画以大写意与没骨为主,综取海上诸家,尤钦潘天寿入吴出吴与傲然风骨。所作多自出新裁,梅、兰、竹、菊、榴,情多野逸;偕游之虾,与秋菊相映,更见心神。
真沉潜者必有大成。沉潜于中国画学传统文脉的王福元,腹有诗书,取精用宏,前程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