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糖大战”:裸奔还是退糖?
2016-05-14
糖尿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一朝确诊、终生治疗,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长期、深度的支持和干预,“慢病管理”成为刚需。从相关机构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糖尿病人1.14亿,占全球糖尿病人数的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最大的难题是保险的长期“裸奔”,移动医疗平台欲打破这一现状与保险机构联手来破局。去年,国内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大特保发布了国内首款全线上糖尿病保险“退糖鼓”,并与国内三大糖尿病健康管理平台掌上糖医、微糖、血糖高管合作,向用户推出综合服务包。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台联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
2、在服务的支撑方面还有很多想法来做,我们提到分级诊疗,他们都认为培训周期太长,通过一些信息化的方法辅助手段能够帮助医生管理更多患者,降低单位成本。
3、商业保险公司之前是选择健康人群,风险小;但就糖尿病险来说,一方面保险公司产生很大的压力,需要非常精细化的计算成本和险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病人管理的方式来降低相关费用。
4、从掌上糖医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我们的平台非常贴近患者,另外我们可以提供很多的工具和方法,教育和专业医生和工作者提高他们的效率,同时减少和消除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把教育更标准化及个性化传递给需要的患者,同时也能够帮助探索在未来如何建立商业险。
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
IGD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近二十年来,对医疗的保障是不够的。一方面,现在人对健康的要求很高,人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一大部分人希望自己不但活的长,更要活得健康。另外,我们国家整个保险费用还需要增加很多。
美敦力糖尿病业务集团大中华区糖尿病服务与解决方案业务部总监卢颖琴:移动医疗给患者提供很大的便利,让医生有多点服务的可能,这样分级管理才达到一个很好的可能性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改变发挥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有一个可持续的机制,能够让我们非常重要的糖尿病管理更好地开展,让糖尿病管理的价值实实在在的对人有帮助。既往我们对医护人员天生俱来的爱心,新的机制和新的方式,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的。
2、在互联网+的时代,像糖尿病教育管理的app,为我们解决一些困难、提供一些路径,在糖尿病教育管理本身以及群下和后续方面都更好的发挥作用。
糖尿病保险:中国特色的市场想象
目前市场上有多款重疾类健康险产品打出了保险产品加健康服务的概念,尤其是糖尿病大病保险加糖尿病管理服务,多家保险公司均推出了针对II型糖尿病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定额给付产品,并捆绑糖尿病管理App,试图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也为被普通重疾险拒保的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重疾类产品。这两项开发产品的初衷看似贴合市场需求,实际上,无论从保险的本质,保险与医疗服务嫁接的意义,还是保险销售的渠道,以及慢性病管理的价值上,这类产品的作用都极度局限,在用户的需求和实际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匹配。
有违保险的本质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摊,通过一个风险可以被平均的池,将整体的风险降低。这一原则体现在医疗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上。而自动选择一个风险集中的人群,如糖尿病患病者,有违保险的本质,或者说更类似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品销售噱头,而不是提供保障、控制风险的有价值的保险方式,严格上讲,这类产品和赏月险之类的营销类产品类似,不能称为真正的保险。
从道德风险上来看,越到后期、疾病风险越高的用户越有可能购买这类产品,糖尿病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根据个人的病龄和疾病发展速度,每个人的风险是不一样的。而由于保险公司免体检,或者在一定保额的产品下免体检,根本不能事先筛查出这类风险。在这一层面上,糖尿病保险的设计人为集中了风险。
相比而言,同为定额赔付产品的重疾险虽然保的也是某一类小概率疾病,但购买的人群是风险分散的,而且无法预测小概率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可能性高低。但糖尿病产品不一样,同样是糖尿病患者,发展程度不一样,年龄、患病时间长短不一样,血糖控制效果不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最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某一类人身上风险更高。市场上糖尿病产品的保障时间有1年、5年、10年、20年不等。由于糖尿病发展的渐进性,从常理上推断,初患者、血糖尚能控制的患者购买这类产品的意愿度会很低,治疗中体现出疾病发展较快、越到后期的患者才会更感受到并发症的可能性。糖尿病产品的设计(先排除有没有可能销售出去)人为集中了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的体现出来所需的时间比一般的赔付型产品(看病后马上理赔)要长一些。
服务嫁接无效
互联网医疗工具在过去一年多的资本密集投资之后,已经体现出其效果的有限性。这主要是缺乏合适的服务方决定的。对于糖尿病这样的专科来说,能够吸引用户的服务来自于三甲的顶级专科医生,而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工具一样,这些医生是最繁忙也最没有经济动力来提供这类服务的。包括互联网健康问诊、App健康追踪、医患沟通等工具的实践经验都已经证明,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工具的核心问题是服务者的匮乏。病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看上好的医生,获得医生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几分钟的就诊时间),尤其对于糖尿病这样需要全方位调理的疾病来说,需要医生长时间的沟通、就诊、全方位治疗。这些通过互联网医疗工具都无法获得,只是空中楼阁。因此,糖尿病保险与这类服务的嫁接也无法真正起到效果。
美国一家去年获得48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慢病管理公司Omada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Omada有4.5万名用户,但在发展中发现,即便在医疗服务动力更高的美国市场,依赖医生资源去做疾病管理仍然是很难的,医生的精力、时间以及经济动力都意味着靠医生去做疾病管理并不现实。Omada的主要的服务资源是全职专业教练,通过线下线上的教程,包括饮食、运动和心理辅导。因此,即使服务嫁接有效,也很难有一项慢病管理可以做成普适性的,而且仅依靠医生碎片化时间去完成。这两点再一次反过来决定了慢病管理很难用互联网冲流量的思维快速做大,这反向制约了这类模式的发展和单病种保险的可扩展性。
目前市场上的糖尿病管理软件还具备个人输入健康信息的功能,但个人是否会愿意持久自主地使用这些健康追踪工具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5年年初刊登的一项针对新加坡用户的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两成的人会愿意使用移动医疗产品来控制疾病,而只有一成用户会积极参与。这项调研选取了新加坡84位刚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男女对半,调研所提供的App主要是进行卡路里摄入的监测和计步追踪。这项调研揭示的问题是,那些积极参与的用户本身参与运动的频率就较高也比较关注自身健康,而那些相对懒散、健康风险意识薄弱的用户即使患病后也很难有动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是说一项服务是免费的,就会有用户愿意使用。这与医疗的迫切性有关,大众对于非治疗性、非迫切性的项目的忠诚度和持续度将会很低。
此外,从糖尿病保险设计的风险集中的特性来看,最有机会使用疾病管理工具的前期患病者却越没有动力加入这些保险计划。而对于最有可能加入的人来说,目前的疾病管理程度已经太弱了,而且效果也有限,不仅无法持续降低风险,却面临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
快速冲流量极有难度
目前在售糖尿病产品的渠道包括互联网医疗渠道和传统渠道(如电话销售、体检机构等)。互联网医疗工具看似是最集中糖尿病患者的渠道,但事实上,医疗最大的特性是低频。先不谈互联网医疗糖尿病工具的留客能力和用户活跃度,就算是挂号、问诊等相对流量较大的产品,用户的使用也是低频率的。这也就意味着用户解决好当下的需求比如挂号、问医生问题后,大部分就离去了,他们的考虑是当下立刻的。而购买健康险的过程需要教育、用户自身对产品的理解以及对保障的认可,这种决定过程相比挂号、问诊来说时间更长,更需要专业的销售顾问来指导和解释,很难在即来即走的环境下完成。
而传统渠道销售糖尿病产品更类似大海捞针。体检机构有大量团体客户,是风险分摊很好的渠道,有利于销售医疗福利,但对于单病种产品来说却是反过来的。糖尿病产品从一个风险分摊的池里寻找高风险人群无异于大海捞针。这一点在电话销售上也是一样的。
因此,靠互联网医疗渠道和传统渠道都无法达到用户量的快速增加,在单病种领域更是如此。当然,如果集中在高风险的糖尿病人中销售是非常容易的,但这意味着直接将具有最大风险的人群拉入,完全违背了保险的本质。
总结来说,从上面三方面的分析来看,糖尿病单病种产品无论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医疗服务嫁接还是渠道建设上,都没有优势,与真正的用户需求完全不匹配。保险的设计是要控制风险,而非集中风险,这样才有可能嫁接医疗服务,从而降低长期疾病发展的概率。而糖尿病产品的设计完全是导向于最自知可能出现高风险的人群,而这些人群的风险已经无法通过现在有的健康管理工具来降低。因此从产品、服务和风险控制三者的匹配上,这种设计方式完全有违常识和逻辑。
来源:信息时报 动脉网 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