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新常态应有“平常心”
2016-05-14
我要评论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以“平常心”应对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谋求经济发展必须要遵循的规律。何为“平常心”?字面上看,就是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而强调要保持平常心,也说明在面对经济新常态时,有的人可能会一时难以适应,比如为经济增速放缓而揪心。
一些人之所以有“速度情结”,是因为没有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没有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保持“平常心”,就是要认识到位,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怀信心地向这个中心聚焦发力。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所以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大成就。
保持“平常心”,并不是止步不前,更不能畏首畏尾。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沉稳应对。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只有不回避、不逃避,才能厘清问题;只有厘清问题,才能精准施策;只有精准施策,才能各个击破。保持“平常心”,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中掌握主动。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道,我们就能“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