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2016-05-14
高温袭来,高考又至,高压六月,高分期待。每年6月7号、8号的高考,是属于全民的话题。国家在遴选明日的栋梁之才,公众在关切未来的社会主人。
早在2011年8月2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同都江堰青城山高级中学高三学子交流时,就用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和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勉励学生们。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言辞简易却意味深长的诗句,出自唐代黄蘖禅师的一首禅诗《上堂开示颂》,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在当代更传唱得家喻户晓。
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歌颂寒梅傲雪、不畏严寒的诗词文赋,人们将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又将梅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这都是在赞扬梅花高洁的品格、顽强的斗志、拼搏不屈的精神。
而破寒而出的梅花所经历的艰难的成长正如同莘莘学子艰辛的历练过程,正如元代南戏《琵琶记》中所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学子寒窗苦读,正如花苞披沥冰雪;考生金榜题名,恰如梅花绽开芬芳。
“头悬梁”“锥刺股”,是学子埋头的艰辛;
“取苍龙”“步青云”,是学有所成的骄傲。
类似激励人们去奋发耕耘的话语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成功的收获并不是止于追求“金榜题名墨上新”,成材的证明也并不只为追求“春风得意马蹄疾”,那都是浅层的成绩,也只是浅薄的功名。
人们之所以要寒窗苦读、要参加考试、要一代代重复着“学而优则仕”的选拔过程和进阶顺序,是为了能把一己所学贡献国家、将一身所知投入社会、用一生所为服务时代。
榜上有名,一次的成绩只是人生计分的开始;
学以致用,一生的作为才是真正深刻的丈量。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人生大考场上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走出课堂的学子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栋梁的考试,才真正说明着十年寒窗之后是否学有所成。
“梅花扑鼻香”,就是寒梅经历“一番寒彻骨”之后取得的考试成绩。至柔至弱的花颜,却战胜了至寒至烈的风雪——这足以给人们震撼!所以,“白雪红梅”成为了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意象,热烈的红对撞清冷的白、娇艳的红对话苍劲的白……那是一种冲突与对比、矛盾与和谐成就出的非凡美感。
其实,从自然属性上来讲,梅花并不出众于水仙之香、杜鹃之艳、玫瑰之娇;然而其文化属性,赋予“寒梅”一种清正之气、坚韧之德、强劲之骨、奋进之态。
而对于人生来讲,这种清正品德、坚韧品格、强劲品貌、奋进品质的长久锻造,比学问高低的一时比拼更为重要。所以《诗经·淇奥》里讲到最成功的君子养成,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是要像雕琢玉石、打磨骨甲那样,要经历可能是痛彻心扉的历练,才最终成就才学兼具的风采。
而这切磋琢磨的进程,就是“一番寒彻骨”的历程,就是可能要承受一时之间不如人意的过程。
在寒彻骨时,梅花没有畏惧,最终香芬冰雪;
在受磋磨时,玉石没有放弃,从而大器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