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的青年梦想
2016-05-14李旻原
李旻原
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发展,生长在那时代的年轻人随着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连带提起对于艺术梦想追求的勇气,间接地引发了80年代小剧场运动,使得剧场艺术在台湾逐渐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业。果陀剧场、屏风表演班、表演工作坊等大型剧团一一成立,中小型剧团也在各地萌芽,新世纪后台湾各大学院校更进而开设舞台戏剧表演等相关科系课程,使得台湾有资源丰盛的表演艺术人才,并投入剧场或文创产业。
时至今日台湾的小剧团数量已不胜枚举,演出更是形形色色遍地四起,无论是在正式剧院、历史古迹、旧屋平房、咖啡茶馆,都有欣赏演出的机会。看似兴盛蓬勃的台湾戏剧产业,却在201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现出背后的无奈真相:“根据统计,在台湾有大约85%的小剧场工作者一个月赚的钱不够一个月的支出,大约75%的小剧场工作者在正要发光发亮的30岁转行了。剧场人用尽最黄金的年轻岁月与热血努力之后,最终只剩下比例不多的人能熬过现实生活持续的打击和压力,才能在这个充满痛苦与快乐的剧场存在着。”这样子的事实反映出台湾戏剧人才过盛,市场无法提供足够舞台的现况。现实虽然残酷,仍无法浇熄台湾年轻人对于表演艺术的热情,于是经常于两岸影视圈奔走并身为剧场前辈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刘亮佐,设立了“阿斗工作室”,希望搭建起一座令人信任的优质的两岸戏剧平台,帮助更多台湾年轻人的“小剧团和独立创作者寻求资源,让原本制作费拮据缺少媒体宣传的好作品,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
《不读书俱乐部》就是由一群热爱戏剧,近三十而立的青年剧场工作者共同创作而成,并透过“阿斗工作室”与企业Vipabc提供相关协助的情况下,来到上海在大观舞台与观众见面。导演陈大任以“影集式、集体创作、本格派音乐剧”为主要创作方法,并试图在中文的脉络下以音乐推进、以音乐叙事,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如何以音乐为形式,去提升“叙事的密度”,利用音乐的渲染力来精炼戏剧行进的过程,并且利用音乐的进出搭建出整体结构的转折起伏。这样的文字论述或许在构思上显得精彩可期,然而却无法如实地呈现于实践的结果上。
最初的原型《不读书俱乐部》2014年11月在台北一间只能容纳50名观众的小书店中演出,获得许多观众的热烈回响受到注目。2015年7月受邀于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成为台湾第一部登上韩国音乐剧舞台的作品,也将原本小规模的作品放大在数百人的中型剧场制作,并获得评审委员特别奖。然而今日在上海可容纳千名观众的大观舞台上演出,原本潜在的问题也一一浮现出来。
在真实的书店里搬演一部书店的故事,如同环境戏剧使人因现场氛围感觉有趣,在相对狭小的书店空间或中小剧场,演员与观众能够因为拉近的距离与共有的整体空间,较容易产生彼此的互动交流,即使演员较刻意夸张的演出手法也能因与观众的亲近得到立即地响应来掌握自己的说唱节奏。而此次在大观舞台上的演出,搭起了一座书店的景,环境戏剧的趣味感已不再,熄灯的观众席与明亮的舞台自然形成了两个时空感,放大的空间再加上演员经验与能量的不足,以至于营造的部分趣味笑点,有时成为尴尬的段落。
角色编写与演出诠释刻意地喜剧化,或许是让观众喜爱这些角色的一种方法,但在此剧中笔者感觉到似乎为了喜剧的效果,使得人物过于稚气,如:一点都不坏的坏警察、变成书店店员的大陆演员、性感尤物的失恋女子等,这些人物明显为剧中制造了喜剧氛围,并配合音乐歌曲载歌载舞。但在歌舞过后却只令人感觉热闹,许多不合逻辑与过于平淡的情节仍未真正得到解释或是推进。也就陷入了一般音乐剧的困境:只有令人娱乐悦耳的曲乐歌唱,未见令人触动深刻的人物情节。
尽管有不足之处,整体而言《不读书俱乐部》仍然是一部可看性高的作品,剧情高度的原创性与填词编曲的创意性,都有着台湾青年世代的独特之处。故事主要描述一位不看书的男主角,为了不让曾经相爱女子最常来的书店关闭,失去寻回前女友重新联系的机会,将书店顶下经营。开放式的书店空间,让角色有了不同的开放性可能,情节以三位书店的“主”——男主角、主角妹妹、主角好友与书店的“客”——大陆演员、坏警察、失恋女子,共三男三女六个角色来开展。剧中除了原创的歌曲之外,也运用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曲调(如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剧中《饮酒歌》),除了乐曲节奏与音色铺成了情境氛围,新填词句诉说和表达了人物形象与性格情感,幽默的谐音文字(你猜/尼采),让观众从文字声韵上造成了误解,再从字幕的辅助获得正确的解答,如同文字音乐的趣味游戏,都为这部戏在观众的面前增添了许多亲切的娱乐性。
创作上导演强调了“影集式”的方式,每一集都以一本书为主要的引用构思,作为情节主要依据的发展。此次于上海的演出,为此作品的首集(pilot/序曲),或许也因此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之中,多半是人物的介绍与事件的发生,许多的演出更像是每位角色人物的“自报家门”,并以年轻人熟悉的大众文化(如郭富城《对你爱不完》经典手势)与夸张的喜剧动作来取得观众的喜爱,然而真正的剧情发展尚未有很多推进,也让观众有许多的意犹未尽,上述的一切同时成为了此剧的优缺之处。
“影集式”的创作方式,似乎为此次上海演出的不足之处有了解释,然而通过演后交流,笔者见证了该剧在上海观众心中所产生的好感与期待,也让来自台湾的年轻戏剧团队有了更多的信心,能继续在三十而立之年坚持在剧场之中完成自己的梦想。相对的,如何用更成熟完整的“续集”来留住观众的目光,并让此部音乐剧依照着一致的音乐风格、人物形象、情节动作来延续发展,也成为创作团队相当大的考验。如同剧中最后以纸上文字告诉观众的一句话:To Be Continued (未完待续)。